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对“山寨文化” 不妨放眼量

http://www.CRNTT.com   2009-02-19 12:10:50  


“山寨”也是一种民意的积聚
  中评社北京2月19日讯/人民日报今天登出刘瑞生的文章--关于“山寨文化”的反思。作者认为,“山寨”能够走多远,走成什么样,走向何方,对“山寨文化”不妨放眼量!文章内容如下: 
 
  去冬今春,中国刮起了一股“山寨风”。 “山寨”成为最流行的网络新词,谷歌关于“山寨”的检索结果数量超过了3000万条。红火的“山寨”现象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媒体的眼球。1月2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介绍了中国迈入牛年不可不知的五大流行语,“山寨”高居榜首。

  山寨文化现象已影响到中国社会诸多方面,自然也引起了国内多方关注。热议中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共识比较确定,山寨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基本内涵是“低成本模仿”;分歧也很鲜明,在于如何定性“非主流”、“低成本模仿”。如何看山寨,它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需要不同领域、多个层面的角度,也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近些年,我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分化,大众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觉性也增大,文化的生长空间空前扩大,文化的多样存在成为必然。在发展中,主流文化不断弘扬,亦出现了一些非主流文化,以满足部分阶层、群体的需要,社会文化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上讲,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谐文化就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相互促进。

  “山寨”最早从手机开始。几年前手机市场单一,价格高昂的几个品牌基本为精英阶层独享,普通大众只能望而却步。这些年虽然品牌增多,精英们依旧买主流品牌机,价格越高越能显身份;农民工兄弟姐妹则喜刷刷地冲向山寨机,圆了手机“梦”。据说山寨手机的总销售量超过1亿,与主流品牌手机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之势。

  从内涵上分析,无山寨之名却行山寨之实的现象很多,可谓“山寨”很早就有、无处不在。关键是,这些山寨颠覆了主流文化吗?以央视正牌春晚为例,资源优势和号召力是任何草根无法比拟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与其抗衡的力量。但是,正牌春晚办得再好,也不可能同时满足13亿多人,给他们都带来快乐。人们虽没看到那台被炒得很热闹的“山寨版春晚”,却读到了浙江庆元县月山村一台演了29年的“山寨春晚”。据说从1981年以来,每年大年三十,村民们都自导自演一部“春晚”,农民版“十二乐坊”、农装版“时装秀”等节目让“演员”和观众一同体验幷快乐着。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