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国的教育改革被延误得太久了

http://www.CRNTT.com   2009-03-10 10:05:32  


 
  杨东平:我不这么认为。虽然这一问题从50年代就出现,到今天也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愈演愈烈,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完全有解的。择校热、应试教育等问题,主要是等级化学校制度造成的后果。50年代中国工业化初期的时候,当时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国家集中力量办好一小批重点学校,基础教育的功能就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当时中小学工作方针就是这样说的,非常明确。这完全不是全民教育、义务教育的理念。其结果是把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初中升高中的考试都变成了“小高考”。1986年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以后,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彻底消失了,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举办的面向每一个儿童的,是强迫的、义务的。重点学校制度在理论上已经不具有合法性,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多次重申过取消重点学校。但我们今天的现实是大家仍然在变本加厉地维系这一制度,只是换了一个名字,叫示范学校、实验学校等等。正是这种少数“优质学校”与大多数普通学校甚至薄弱学校并存的格局,造成了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刚性结构和“倒逼机制”。 

  其实,实现义务教育的正常化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办法,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难。首先是学校硬件资源的均衡,第二步就是均衡教师的资源。通过教师流动制度,促进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这也是日本、韩国的经验,我国沈阳等城市也有成功的实践。很多地方政府之所以不作为,是因为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群体,名校当然不愿意丧失自己的垄断地位;而这些名校不仅是政府的形象窗口,而且是政府和权势阶层享受 “优质教育”的“近水楼台”。这是择校问题难以解决的关键。 

  经济观察报:靠特殊政策形成的的名校,是不受人尊重的。政府行为本身一定要公正。 

  杨东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在北京最难实现,可能是最后实现的,就是因为北京的上层建筑特别庞大,特权特别严重,这种利益格局的改变也最难。许多权势部门通过与学校“共建”的方式维系这一特权,严重侵犯了教育的平等价值,很多人对此至今熟视无睹。如果要改的话,必须痛下决心,伤筋动骨。 

  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 

  经济观察报:我们认为,这一轮教育改革,首先改变教育部办学的思路,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现在是把学校作为政府的行政下属,所以形成的格局是“教育部办大学,教育局办中小学”。 

  杨东平:这是典型的教育行政化现象。教育部必须转变职能,最核心就是下放教育权力,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部能够直接办七十几所大学!要教育家办学,而不是教育部办学。我们已经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实行的却是前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经济观察报:怎么构建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怎么进行制度变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