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张亚中:我的两岸统合七大梦想

http://www.CRNTT.com   2009-04-20 00:15:41  


 
    1993年起两岸认同开始折裂

  两岸在认同方面的折裂,大致从1993年李登辉推动加入联合国开始。李登辉的策略很清楚:只要推动进入联合国,北京一定会打压,只要北京一打压,北京就会被形塑成一个打压台湾的“他者”。李登辉借用北京打压台湾,转而打击当时支持“一个中国”的国民党非主流派,同时也藉强化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敌意关系,来巩固其权力基础。而其后果就是两岸认同开始折裂。“台湾意识”这个原本属于乡土认同范畴的用语开始与“台湾主体性”连在一起,共同成为两岸“敌我、他者”论述的工具。

  随着李登辉在其任内的政治操作,1994年开始,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与台湾人的比例便发生剪刀型的转折,而且迄今再也没有逆转过。1996年中共的飞弹试射、1999年李登辉主张“特殊国与国”的“两国论”,都使得两岸认同分歧扩大。2000年民进党执政,持续强化台湾主体性的论述与政治操作,并于2002年主张“一边一国”,2004年与2008年举办公投来彰显台湾与大陆的不同。整体来说,在李登辉与民进党长达十余年的政治操作下,两岸的认同是愈走愈远。

   2008年3月台湾变天,政治上,两岸终于暂时摆脱掉走向台独所带来的危险;经济上,随着而来的两岸协商为两岸经贸交流重新开启新机,两岸关系看似应该可以风平浪静,重新出发。国民党的马英九先生虽然取得大位,但是由于本身的外省情结、国民党生态与选举考量,即使重新开启两岸经贸交流,但是在台湾主体问题的论述上仍然不敢突破,马英九认为,“多(只)谈经济、少(不)谈政治”最符合其巩固政权与选举的利益。

  马英九所属的国民党,虽然对外宣称“不独”,但是也表明“不统”,虽然不走民进党的“台独路线”,但是继续延续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台湾主体“论述路线”。此一结果使得“台湾主体性”不断强化,也因而继续拉开台湾对大陆的认同距离,而使得两岸彼此愈来愈像“他者”的关系。“台湾主体性”或“台湾意识”原本应该只是个乡土的认同,但是在政治的操弄下,“台湾主体性”与“台独”随时仅有一线之隔。

  经过长达15年的政治操作,两岸认同差距愈拉愈大。台湾著名的《远见》杂志在去年十月份的“民众的自我概念”调查报告称,台湾人民中已有高达95.9%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只有46.6%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甚至低于对“亚洲人”(73.5%)的认同。在统独立场方面,67.5%的人民反对终统(即“立刻统一”与“维持现状后走向统一”)、50.6%的人民赞成终独(即“立刻独立”与“维持现状后走向独立”)。另外,在“民众终极统独立场”方面,有67.5%民众并不赞成两岸最终应该统一,赞成的仅有19.5%;有50.6%民众赞成台湾最终应该独立成为新“国家”,不赞成的有34.1%。其实不止是远见杂志的这份报导,其他民意机构也有类似的民调,而且也反映出同样的趋势。

  这份民调反应出“台独”的底层能量已经愈来愈强。因为台湾有选举考量,政治人物多有随势逐流的倾向,如果台湾内部没有一股将两岸拉回“中国人”或走向“统合”的声音,两岸即可能愈走愈远,而未来要将这趋势拉回来的政治成本也必将更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