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面对学术腐败 解决重于批判

http://www.CRNTT.com   2009-06-23 11:14:53  


 
  现在大学里最为“成功”的教授幷不是学问做得有多好的那些人,而是社会能量大、隐性收入高的那些“学者”。从招生到毕业,一些“校干部”和教师以个人利益为准则功利地对待学生,很难说有一种公平的制度在运行。和其他社会领域一样,校园里能用金钱购买的“产品与服务”越来越多,社会交换理论与实践盛行。在大学扩招的宏观背景之下,校园里“特殊的学生”层出不穷,或来历不明,或投机取巧,或不学无术却能堂而皇之拿到文凭,致使学位贬值、文凭泛滥。 

  实际上,直接“复制”、“粘贴”别人论文著作再发表的行为在学术圈子里是一种极为低级的学术腐败,但当揭露这种行为的新闻时常出现在媒体上时,我们不难想象,更隐蔽的学术造假会有多少。当然,这里所说的“隐蔽”,既有主观故意的高明欺骗,也有循例而行的潜规则。究其根源有二:一是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二在于我们的制度安排。 

  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工具理性的天堂,借韦伯的话或可言之虽有“资本主义伦理”,却无“新教精神”。人人功利算计,内心却无敬畏与禁忌,于是各种匪夷所思的作弊“创举”滥觞。在这种“新文化”的共识之中,忠厚老实、循规蹈矩成为无能的同义词,弄虚作假而不“穿帮”是值得追求的高深境界。此种文化逻辑在大学校园里也是“纵横天下”。 

  制度层面的问题更多。遑论宏观上大学校门难进易出的弊端或学术评价体系的行政垄断,单从微观层面上讲,只“评职称”一项,就足以让许多教师斯文扫地。按道理来说,评价一个学者的水平远比评价一个官员或商人的能力要简单得多。一次会议发言,讲一节课,参加一次学生答辩,大家水平各自处于什么位置,马上心照不宣。但问题在于这种“心照不宣”不具有任何制度上的功能,学者社会声誉的价值无法折抵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在这种制度之下,难怪有人宁可剽窃论文以图发表,也不愿默默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准了。 

  面对学术腐败的现实,批判的态度当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冰冻三尺”的社会文化环境不是“一夜之寒”造成的,但在制度层面却可以“星火燎原”地寻找新的出路。我个人的建议很简单:全面放开对私立大学的限制,为教育领域提供公平的竞争机制。这虽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却可以冲淡“滥竽充数”的浓度。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