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复苏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09-10-17 09:45:54  


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复苏,中国必须在危机管理和结构性改革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中评社北京10月17日讯/中国经济已从全球衰退中强力反弹。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9%。目前几乎可以肯定,中国今年的GDP增幅将超过8%。但一些问题正隐隐浮现。中国纾困方案导致的投资增长,有可能令本已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而资金的注入已经在催生资产泡沫。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文章称,中国采取刺激性措施的动机十分简单。中国没有遭受西方那种金融危机,但却受到了其次级债效应的明显影响,导致出口骤减。2007年,中国出口增幅为25.7%,出口对GDP之比高达36%。而去年1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2%,且此后一路下滑。今年5月,出口同比骤降26.4%。出口下降对GDP增长幅度的拖累作用可能达到了3个百分点。如果计入间接影响,对中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的拖累甚至可能超过了5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的反应非常迅速。2008年11月,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人民币(合58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两年落实。刺激药方的“剂量”很足,为2008年GDP的14%。 

  文章认为,中国有能力负担如此规模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过去10年来,中国的预算赤字很低,2007年还出现了预算盈余。因此,即使推出了刺激方案,中国的债务可能也仅占GDP的20%左右。政府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不过,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刺激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这部分投资的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在短期内创造需求、在长期内创造供给的双重功效,在一般情况下,投资率的上升短期内将迅速创造出过度需求,随后,经济将从过热阶段转向产能过剩。相应地,通胀压力也会为通缩压力所取代。 

  2003年年底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经济过热。由于过热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引起的,产能过剩也随之不断增加。但由于外部需求强劲,产能过剩局面并未立即显现。不幸的是,政府未能有效控制住投资过热。譬如,政府2004年曾试图遏制钢铁行业的投资热,当时中国的钢铁产能为4亿吨。而到了2007年,钢铁产能已突破6亿吨。只是当出口暴跌之后,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才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方式显露了出来。 

  要想维持可观的经济增长率,同时避免大面积失业情况的出现,中国政府只剩下了一个选择:用国内需求来取代急剧萎靡的外部需求。从短期来看,刺激国内消费的难度很大;投资需求成了唯一的选择。经济刺激方案的后果是:2009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同比上升36%,而中国的投资率可能已突破了GDP的50%。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