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地财政已跌进“三大误区” | |
http://www.CRNTT.com 2010-01-13 09:25:26 |
新华网刊登时评人毕晓哲文章表示,一些地方“地王”频现,实际上就是半公开式的“炒地”、“炒楼”,对于拉高国内房价的影响不容置疑,也广受公众诟病。就一些地方政府刻意推动土地买卖而言,至少反映出一些地方决策者跌进了三大误区: 其一,依赖土地出让发展经济。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测算,全国的土地出让金约占2009年GDP的4.4%,而有些地方的土地出让金比例竟然占到了政府财政收入的60%。土地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一旦若干年后无地可卖,地方财政收入靠什么?地方经济发展靠什么,卖地或者可以获得一时收益,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单打一”的经济模式原本就是发展经济的误区,这种状况难道不应该引起地方政府警醒么? 其二,靠土地财政拉动GDP。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但GDP的构成如果是靠大量卖地“堆积”起来的,将会相当危险。现在地方政府的卖地收益,剥离的是附加于房地产泡沫上的“溢价”,并不代表真正的社会生产价值。试问,如果“泡沫”有一天终于破裂,GDP被房产泡沫拉高再跌下来的时候,后果将会怎样? 其三,以GDP数字选拔官员。虽然近些年选拔官员有摆脱片面依据GDP的趋势,但总体上看,大量地方官员的晋升和政绩评价,依然没脱离唯经济发展指标来评价的标准。这种状况的存在,必然让个别官员急功近利、不计长远,为了达到个人政绩目的,会不惜采取竭泽而渔的做法。 文章指出,地方政府频繁卖地牟利,表面看红红火火,本质上已经埋下了不小的隐患。去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痛斥说:“建大桥,这是GDP,让大桥拆了又是GDP,再建一次大桥还是GDP,这样干了三次GDP,浪费大量成本,但真正形成的财富就一笔。”大桥建了拆、拆了建可以换得三次GDP,国有土地卖来卖去、倒来倒去,恐怕又是数个GDP吧。只是,地方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何在,地方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