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石油外交的国际战略背景

http://www.CRNTT.com   2010-02-01 13:44:12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以来,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冷战时期,这个地带被东西方势力分割成为若干个地区供应中心。冷战结束后,特别是中亚和高加索国家的独立,以及俄罗斯自身的对外合作,这连成了一个巨大的石油供应地理带。显然,中亚不再是苏联的南方,而是一个新的世界油气供应中心,并将石油心脏地带连成一片。

  这一变化对世界油气投资、贸易、价格具有重大影响,实际上确定了欧亚大陆油气地缘政治的格局。可以看到,俄罗斯、中国、欧洲以及美国等世界大国和地区势力对这个石油心脏地带具有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同时,围绕着这个石油心脏地带,在东边和南边的中国、印度、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石油“需求月牙形地带”,也就是亚太油气需求地区市场;而在心脏地带的西边,即欧洲地区形成了西边的“需求月牙形地带”。中国既是东边“需求月牙形地带”的核心,又直接连接着心脏地带,是心脏地带油气通往亚太地区的陆桥,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今后中国石油外交主要将围绕着逐步进入石油心脏地带,连接东边“需求月牙形地带”。

  为此,首先要明确俄罗斯中亚地区在确保周边油气供应安全方面的作用,加强石油外交力度,为油气合作创造良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其次是加大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外交活动,加强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石油外交合作关系,使中国的油气合作一方面由中东地区边缘向波斯湾地区的核心区(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等)突破,另一方面由北非地区向西非、中非和非洲其他地区发展。通过油气合作,向资源国正确传递中国与海湾国家、中国与非洲国家双赢互利互惠,推动地区能源和经济全面发展的意图、愿望与经验。同时,还要发展与其他消费大国之间的紧密合作,进而推动新全球能源治理制度的建设。

  2.新油气权力中心

  冷战结束后,虽然出现以上在俄罗斯、中亚和大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空间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看,上世纪90年代上述地区,加上南美和亚太地区的资源国普遍采取私有化和对外开放的政策,给世界展示了巨大的合作空间。进入21世纪后,随着油价持续上升,一些区域的资源国经历了90年代的对外合作,逐步开始调整本国对外油气合作政策和合作模式,对过去几十年来的油气合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第一个区域是指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南美国家,在左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基本否定了以前与外国石油公司达成的合作协议,大幅修改合作条件和模式,推翻了上世纪90年代盛行的私有化、外包和由外国公司控股下的合同模式,提出以本国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在南美形成了针对西方的油气权力中心。

  第二个区域是中亚地区。1991年后,随着这些国家逐步对外开放,国内油气产量的恢复与上升,加上国际油价的上升,使得他们有能力对原来不合理的油气运输通道、价格机制和合作框架提出挑战。首先,在西方支持下建设巴库到杰伊汉石油管道,将里海的石油直接运往地中海,打破了俄罗斯对该地区的完全垄断;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建设通向中国的石油跨国管线,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合作不久建成了从土库曼斯坦到中国的跨国长距离天然气管道,打破了俄罗斯对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出口的长期垄断局面。其次,他们提出了重新谈判油气出口价格。天然气价格从原来的40多美元/千立方米,逐步提高到80美元、100美元和最近的230~250美元,逐步靠近欧洲价格。实际上形成了对抗俄罗斯的新的油气权力中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