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战略高度看发展方式“闯关”急迫性

http://www.CRNTT.com   2010-03-11 08:38:06  


 
  如今,面对中国在实体经济领域竞争力的大幅提高,美国正试图寻找一个能形成较长产业链并能提供巨大就业空间的超级产业,以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历史上,汽车和信息技术曾扮演过这样的角色。现在,美国准备让新能源产业登场了。因为新能源战略基本符合产业革命所需具备的三个特征,特别是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可能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对汽车和建筑等传统产业链的渗透和延伸,将有可能形成支撑美国下一个经济繁荣周期的产业群。虽然目前尚不能判断,新能源产业能否最终改写世界产业发展地图,但已在该领域积累了可观技术基础的发达国家决不会放弃这次可能拉大与新兴经济体差距的难得机会。而且美欧依然强大的金融服务优势以及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也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难以比拟的。

  文章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空间巨大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非难事,但大并不等于强。同样,经济增长速度快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还要看经济增长质量,看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所起作用的大小。科技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而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才能达到60%。如今,中国在少数科技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这并不能掩盖在整体上仍属于技术引进和模仿国家的事实。尽管在第三轮国际产业转移中,跨国公司将部分采购中心、研发中心迁到了中国,中国也正在走出“微笑曲线”的底部,但仍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事实上只是披上高科技外衣的传统企业,企业生产工艺或技术只是通过购买、代理等方式获得某项专利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企业本身只是帮跨国公司赚取利润的一个生产工具,缺乏必要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过于依赖技术转移,又大大削弱了中国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动权。部分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努力,遭到了国外资本重重打压。处于产业分工顶端的跨国公司的意图很简单:就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层次,扼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权。

  特别令人忧虑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偏重于生产设备的引进而忽视了隐含性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大多数中国产业只是处于一种表面繁荣状态,产业安全现状堪忧。随着沿海地区商务成本的上升以及国内市场的日趋饱和,在中国有大量投资的国际产业资本有获利回收以及将投资转移至越南、印度等价值“洼地”的趋势。这样,极有可能使得原有的本土配套企业专用性投资遭受沉没损失。而且,由于本土企业没有积累起自主的产业创新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看起来很强大的中国工业企业极有可能面临“产业空洞化”风险。

  文章指出,站在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假如这场技术与产业革命需要5至8年,则中国大概还有三年到五年的经济追赶期。假如中国不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旦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洗牌完毕,则本就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国企业又将被强势企业再次“锁定”,中国就有可能在失去比较优势的同时又将错过提升竞争优势的“时间窗口”。

  时不我待,中国必须从战略高度审视发展方式“闯关”的急迫性。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