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结构调整比汇率问题更重要 | |
http://www.CRNTT.com 2010-03-13 09:22:10 |
媒体上近日议论最多的货币问题莫过于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判断,其中一种主要观点认为,在欧美等国频频制造如“轮胎特保案”、“无缝钢管反倾销案”等贸易争端所形成的国际社会压力,以及中国国内贸易巨额顺差的压力下,人民币升值势在必行。 上海金融报发表媒体评论人谭丰华文章表示,目前经济低迷,全球各国为振兴经济和促进就业殚精竭虑、疲于奔命,中国巨大贸易顺差必将招致诸多不满。但实际上,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一个数据模型,只有人民币升值20%,并且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货币也出现大致幅度升值,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才会增长1%,可以说,美国仅靠人民币升值,实不足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中国出口角度看,汇率的变化理论上可对进出口造成影响,但在很多情况下事实并非如此。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一直在持续升值,而且升值幅度较大,但贸易顺差还在急剧上升。因此,来自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并不能构成人民币升值的真实压力。 当然,即使不以人民币升值为压力,中国也应未雨绸缪,尽量减轻未来可能发生的升值所带来的贸易困难。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要有效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贸易风险,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坚持产品创新是关键。据企业界经验数据,一般来说,代工生产OEM的利润率仅为3%-8%,而自主品牌产品的生产利润率可达8-15%,如能创造出自主品牌,利润率的提升将可大幅度地降低外贸风险。另一方面,中国应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促进内部需求。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上看,内需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一个不容乐观的数据显示,中国储蓄率已经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消费率却一路下滑,2008年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为35.3%,这一比重自1990年以来已下降了近15%。究其原因,既包括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投融资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中国近几年去年除外GDP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然而,在2005-2008年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却逐渐下降,同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大幅下降。在目前的经济情境下,只有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才可能保证居民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以实现内需的增长。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