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应该庆幸有这样的网民

http://www.CRNTT.com   2010-04-22 10:48:45  


 
  同样的,就在不久以前,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也发布一份《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这一中国首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通过对2009年的50件新闻事件进行分析,首次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一条“经验警戒线”。这份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网络参政风起云涌。而在过去几年中,网民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改进自己的网络事件推动和应对技巧,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攻防”策略之战正在上演。

  这也说明网络已经成为民意表达最凶猛的场所。网络也使人们找到了最为方便快捷的利益诉求的表达途径。与其他表达通道相比,它更开放、更草根,更原汁原味。在曾被誉为是“广大网友的胜利”的邓玉娇案中,正是网友们的监督促使当地司法部门较为透明公开地查办了案件,还原事实的真相。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则是杭州70码交通肇事案。怀着对公权力的质疑,网民们的集体爆发撼动了当时的“欺实马迷局”。也推动了这一事件的最终解决。

  这样的例子,2009年很多。尽管在这些事例中也凸显出不可避免的人为扩大、炒作甚至虚假信息等种种弊端,但总体来说,由于网络在改变传统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无意间也拉近了草根与执政者之间的距离,网络民意的伸张终于畅通地表达出来。此前许多群体权利由于伸张缺乏畅通的渠道而“被丧失,被放弃”;如今公众也能够通过网络从公正旁观者角度为这些群体权利做了代言,这种代言,以共通的良心为中介。就像很多白领和中产,他们也愿意帮助农民工取得应该得到的基本保障;当看到农民利益受损失,城市居民也会自发地为他们说几句话。

  其实无论何种社会中,网络舆论作为民意表达的一种体现,都带着一些偏激的情绪,只是中国在拉大的社会裂痕下表现得更鲜明罢了。基于这种“直指民意”的非理性,许多社会都设置了正式的代议机制作为缓冲,政府决策与网络舆论间有正式的代议机制作为中间人。

  网络事件备受关注

  同样,审视多年以来刺激着网民和社会公众最紧绷的神经的那些网络事件,也反映出现实世界中公众对于贪腐、贫富差距、公权力运行、民生等问题日趋敏感。正是这种负面情绪日益积累,往往会通过很小的一个事件引发网民的情感共振。但由此形成的冲突并非是在公正、公平的管理框架之下,无法解决的根本性冲突。而由此形成的对于公权力的质疑和社会管理者的质疑和不信任集中体现在:个人的权利和尊严是否得到尊重,权利是否得到公平公正的保障,社会管理者以及政府在行使交付到他们手上的公权力时是否公开透明、合理合法。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有没有渎职滥权、贪污腐败,有没有不作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