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除了熊猫,还有谁能代表中国?

http://www.CRNTT.com   2010-10-18 11:55:15  


 
中国面孔+好莱坞科幻=“文化不正确”

  对于正而言,除了孔子还有别的选择。

  于正是世博会中国馆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总策划人,他的“水晶石”团队曾经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发光”卷轴的设计。动态版《清明上河图》是在128米长的液晶折幕上“复原”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并让原作“动”了起来,还出现了夜市。“北宋的城市生活,是中国古代形象非常漂亮的一笔。”于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原作中静态的“船过虹桥”,“水晶石”团队让它动了起来。船上的人在划桨、翻桅杆,岸上的纤夫拉船,桥上的人指挥,往左一点,岸上的人有看热闹的,也有呐喊助威的,表现的是“大家为了一件事情,从互不相识到齐心协力”。

  “小孩追猪”是新增上去的,讲的是一个小孩的猪跑了,小孩去追,把摊贩的东西给撞翻了;还有在集市上做生意,争抢客人的场面,“都是老百姓市井生活的真实一面”。

  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中有一篇叫“兼容并蓄”,讲的是纯阳殿左侧摆着一个说书摊位,和尚、道士、小老百姓都聚在一起听说书,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融洽地做着同一件事。“原来讲市井生活,屋后确实有一口井,大家在一起打水,然后分水,人的和谐,就是理想的国家形象。”于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有了设计师、代言人,“中国形象”用什么方式表达?

  为国家形象“代言”时,郑大圣选择了水墨动画。8分钟的《和谐中国》,给了水墨动画3分钟,6个镜头。

  上海世博局给出的信息表明,世博园里几乎每个国家馆都有电影影像,从LED到特形银幕、立体影像,还有三维的,各种视觉效果都有。

  郑大圣团队后期也联系过三家世界顶尖的视觉效果公司,它们参与过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制作。这些公司在全球都有分支,但几乎每个分支都很忙,因为参与了许多好莱坞大片的制作,工作量很大。要想拼3D,国内的工艺技术还支持不了,不是看完《2012》、《阿凡达》下个月就能复制。“技术支持达不到,强做也是山寨。”

  再者,对中国城市形象、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给的是一个美国电影的语言,就像是中国面孔长到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的背景里,“我套用‘政治不正确’,这就是‘文化不正确’。”郑大圣说。

  中国馆一定要用中国式的语言——足够中国,并且是中国惟一。

  他们找到了手绘水墨动画,那是中国独有的技术,不出口,不合拍。由于成本比一般动画片高六七倍,水墨动画并不适应汹涌的商业大潮,票房上就是“死”,在水墨动画片《山水情》之后,中国的水墨动画技术休眠了25年,但核心技术是受国家保护的,就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了3分钟的水墨动画镜头,半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都出动了,一画就是三个月。仅为了画出最漂亮的一笔,画家就画了七十多次,胳膊肿了一圈。

  最后展现的未来中国城市形象,是一个水墨晕染下诗意的东方“桃花源”,可以“采菊东篱下”,在自家阳台上搭建一个迷你的有机农场,可以采摘无污染的黄瓜、西红柿。

  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样,世博会中国馆最令人难忘的依旧是古代中国。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用现代的手段复活了一座超级大都市,千年前的城市也“让生活更美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