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巴德翰:中国与印度的痛处

http://www.CRNTT.com   2010-11-26 12:08:03  


 
  而且,与普遍的看法相反,在过去30年里,中国国内贫困人口数量的急速下降并不是由于融入了全球经济,而是由诸如农业部门(大量的贫困人口都处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等国内因素所导致的。而这些因素的出现则主要归结于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早期对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耕地平均分配的改革。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扩张无疑让许多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不过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出口为主的印度却没有那么幸运了。毫无疑问,经济改革使印度的企业部门生机勃勃,更具竞争力,但(无论是公共的或私人的)企业部门仅仅是印度经济的一小部分。事实上,92%的劳动力都在非正式部门就业。

  印度的贫困状况的确有了明显下降,但还没达到大规模下降的程度。从贫困的非收入指标来看——比如说,儿童死亡率,营养不良以及辍学等等——印度的表现就非常差(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撒哈拉以南非洲还要糟糕)。

  在财经媒体眼中,即便中印两国在私有化,财产权,放松管制以及萦绕不去的官僚僵化等问题上都偏离了正统的经济理论,但这些都未能妨碍它们成为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的典范。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权威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中国和印度都应被归为“较不自由”的一类。2008年,在157个国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排在126和115位。

  虽然这两个国家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抑制了它们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发展,但我们也不应抹杀了那段时期的积极一面。比如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给教育和医疗卫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农村电气化,构建了由平均地权支撑的社会安全网络,下放给地方发展经济的权力,以及鼓励妇女积极参加工作,因此也为后来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而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担任主要角色的累积效应则是这两国的另一个主要社会主义遗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