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警惕中国模式的“慢性病”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15 09:26:48 |
可惜,全球市场景气不再。何时能重返高消费高需求的乐园,乐观的人不多。发达国家大多皆陷入公共和私人的严重债务困境,政府负债总额在1990年占 GDP总额的近60%,到2015年,预计将攀升到120%,在一代人的时间里翻一番。2010年年中的希腊债务危机,就把整个欧元区搅得人心惶惶,希腊的债务也就占该国GDP的115%;小小的希腊国民生产总值只占欧盟GDP的3%,待全部发达国家的债务总体高到希腊的程度,对全球市场的震动有多大? 美国是中国顺差的最大来源国。美国所有债务的总和,到2010年年中,已经接近于该国GDP的4倍,约6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美国人均负债20万美元。大萧条时期,美国全部债务也只有该国GDP的三倍多一点。 因此,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居民们在未来多年里将不得不增加储蓄、减少消费,这必然导致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同时大幅增加贸易保护主义的力量。中国模式的第一个GDP驱动轮,会遭遇越来越大的阻力。这便是我所说的“内外两个方面”的“外”部分。 投资饥渴症 从更深刻的体制层次看,增长的首要轮子,其实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尤其是基础建设投资的大项目。 在讨论指令经济体制的根本弊病时,一个重要概念是来自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的“投资饥渴症”: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管理层对扩大投资的近乎疯狂的追求。 由于层层决策者对扩大投资始终饥渴难当,导致有限的国民经济资源被不合比例地大量用于基本建设,结果是大面积浪费。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这个背景下走过来的,虽然呈现出一些新鲜要素,但并没有根本摆脱这种行为习惯。 从1989年到1992年,政府着手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额,总计达到17800亿元人民币。可每年核查的结果,都发现原定的计划投资额被超额完成,实际投资总额达到21678亿元人民币,超额幅度平均为21. 8%。 从1980年到200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从25%左右上升至43%左右,随之而来的为刺激经济增加的特大投资额4万亿人民币,则把这一比例提升到47%左右。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起来,投资饥渴症相当不合理——既然很多产品的总量已经过剩,许多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已远远超出了市场所能消费的水平,为什么还继续投资于产能的扩展呢? 但如果换个角度,站在利益集团的立场看,这些投资,算计得清清楚楚。这种饥渴症,以及不断从国有银行吸取便宜资金的操作,均有助于掌控着资源分配的地方政府部门和国企官员的所谓“政绩”、他们的个人收益及同他们有特殊关系的资本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至于这些浪费型的巨大投资造成的国有银行烂账和留下的公共财政空洞,最终将由存款人和纳税人承担。 这样,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全国各地有那么多空空荡荡的“新城”、“烂尾楼小区”、“科技开发园”,少车的高速公路,竞相攀比的高速铁路,冷冷清清的中小型机场,成串相连的水坝,难以租出去的办公大楼。 为政府官员编写的一本教材曾郑重告诫:“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国民生产总值)必须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相适应,如投资率超过30%,则国力难以承受。”这个告诫早已经被忘记。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