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海亭:30年士风流变

http://www.CRNTT.com   2011-01-27 11:29:47  


 
  于是,知道了“芙蓉姐姐”。与很多人的观感不一样,我倒觉得白手起家、自强不息的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大家带来了某种快乐,比那些堂而皇之的“莺歌燕舞”要真切。后来,又看到了“芙蓉哥哥”、“芙蓉姐夫”……有友人推荐“走向共和”、“大国崛起”、“百家讲坛”等在国内热播、热议的,或可跻身“主旋律”的剧目,出于职业习惯,我便在教学之暇偶尔一顾。“大国崛起”的主创们虽然没像他们的老师或老师的老师那一代直接到欧美取过经,倒也把脉络和道理说得明白。易中天的“三国”只看过一次,便折服于他的聪明,能悠悠从容地把蜀汉后宫的诽谤逸事娓娓道来,条分缕析之透彻,显示了其国学造诣达到了一种精致的境地。

  不过同时,我也纳闷为什么没人讲希腊城邦、大宪章、文艺复兴、卢梭、华盛顿、托尔斯泰、马丁.路德.金呢?看了自己同代人于丹讲《论语》几分钟,不禁联想起当年的“红小兵”形象,但我对不少人郑重地讲:如果没有非学术因素介入的话,中国需要一百个于丹;究竟题材本身是好的!

  去年返国再就业,正式融入日常生活。大凡一出门,便有惊心动魄的感觉大街上风驰电掣的不仅有机动车,还有电瓶车和自行车。见到学界的老朋友、老同学,发现同是中年的他们不少人已经进入收获的季节了。房市的暴涨也提高着他们的身价,尽管对我来说只能望楼而兴杜甫之叹。浏览他们的网站,其学术成就和经历已堪称“专家”、“大师”了,且不说“博导”这个独一无二又俯拾即是的中国大陆头衔。从形象上看,不少人红光满面,意气风发,体现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学人的含辛茹苦换来的大概只有斯文之“名”,20年后还有“利”和“禄”。更是每每惊叹于演讲海报中的介绍词:“特殊津贴”、“首席专家”、“高峰对话”、“前沿讲座”、“尖峰论坛”、“重大攻关”、“……项目”、“……基地”,去海外名校访问、讲学、客座……不一而足。我去年底光顾一所高校的人事部门时,看到评职称的材料在大屋里堆成了一座座山丘,许多人的学术成果得用行李箱、编织袋装载,不由得暗自思忖:自己漫长岁月的异域苦旅莫不是浪费了时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