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香港与新加坡公屋制度再考察

http://www.CRNTT.com   2011-05-17 12:00:12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负责公共房屋的全盘事务。它有房屋规划、分配、出售、租赁等职能。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建屋局总共推出了90万间组屋。目前新加坡大约85%的居民居住在政府组屋,而另外15%高收入家庭住在私人发展商推出的高档商品房。公共房屋有九成家庭是购买了组屋的房权,因此只有较少部分家庭是租住在政府公共房屋。

  ■ 香港与新加坡公共房屋的差异

  香港和新加坡政府的理念很有差异。香港政府施政最著名的哲学是“桌脚未坏之前不应该修补”。香港的“积极不干预”原则在全球的经济学界也很出名。有人认为,这是自由市场的典范。有意思的是,2006年10月,原来曾对香港的自由市场很推崇的Milton Friedman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批评香港,称香港的“积极不干预”已名存实亡,这是香港社会的“悲哀”。香港特首曾荫权立即写文章回应,称香港的立场仍然没有变化。特首写文章为香港的自由市场地位辩驳,从侧面上反映了香港人对自由市场的认真程度。

  而新加坡的施政理念与香港不太一样。邓小平的“白猫黑猫”理论最能概括新加坡的施政思路。也就是新加坡的决策者相当务实,只要好的制度都可以引进,不好的制度都可以随时放弃。此外,新加坡执政者还有一个思路就是,公共政策要防患于未然。因此,论去教条程度,新加坡比香港略胜一筹。

  在房地产政策上,两地也有不同的应对思路。1997年金融危机后,香港的房地产一度非常低迷。当时的特首董建华有一个每年85000套建屋的大计划,许多人认为这个计划加快了房屋市场的下跌。为了保证有房者的利益,2002年,香港政府宣布不再建造新的居屋(供出售的公共房屋)。此后房地产业却出现过度活跃,有产者可以从房屋转让中获利,未置业的年轻人的处境越来越差。有统计表明,香港中等收入家庭需要费时6-14年才能购买一套价格中等的私人住宅项目。因此,许多年轻人很有怨气。去年,香港很多人呼吁复建居屋。比如汇丰中国的董事长郑海泉就公开要求政府复建居屋。他们认为,以许多年轻人的年收入来看,购买商业住宅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不过,从香港的政府决策层的口风来看,香港政府还不会考虑复建居屋。个中原因就是香港的决策层还看不到香港房屋市场有重大缺陷,因此也不需要进行即时修补。此外,香港政府也不愿意得罪已有房屋的中产阶层,所谓的道理就是公共房屋数量越大,私人楼宇的需求量将变小。

  在香港政府犹豫不决的同时,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调控虽然比较低调,不过更为见效一些。比如新加坡近年将第二套房的按揭由八成减至七成,楼宇印花税范围由一年内易手扩展到三年内易手,以增加投机者的炒楼成本。其实许多措施香港政府也在同期推出,新加坡有更厉害的措施。比如新加坡政府加大了土地供应的力度。鉴于土地供应较足,许多发展商对未来新加坡房市并不看好,因此热情大减。而香港这边的土地供应虽然也有所增加,拍卖的土地价格却一幅高过一幅。但这就要讨论到香港的土地财政和私人房地产市场。

  ■ 香港的土地财政和私人房地产市场

  香港房地产市场与新加坡相比,最大的不同还在于香港的财政依赖土地,而且私人房地产在香港政府的决策过程中有很大影响力。

  香港政府的地价收入在很大一段时间基本都在政府总收入的10%以上。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资料,2004-2005财政年度为 12.15%,2005-2006年度为11.93%,2006-2007年度为12.85%,2007-2008年度为 17.38%,2008-2009年度为5.35%。虽然地价收入的比重按当前的水平来看不如内地一些省份,但这个比重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高的。在如此高的土地收入依赖下,香港政府是很难下决心改变房价升势的。

  在这种高地价和高房价下,进入房地产市场的门槛大为提高。香港的房地产运营商呈现高度的垄断特点。有研究认为,7家大地产商控制了香港七成的私人房屋供应。在这种垄断背景下,许多怪事在香港发生。比如房屋销售不允许买家自己量度尺寸,这种游戏直到今年才有望废除。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