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给地方融资平台套上预算“紧箍咒”

http://www.CRNTT.com   2011-06-12 08:12:12  


 
  如果产生银行的坏账风险,需要变现其他政府资产偿付平台贷款,而政府资产本就是全民财富。这意味着住户部门福利受损,因为未来减税和转移支付空间都减少了。

  如果中国一直靠家庭财富转移的方式为公共部门投资的繁荣提供补贴的话,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就将停滞不前。中国离再平衡的道路将渐行渐远。

  中国的银行股的低估值已经很长时间了(大致经历一年半了),即便现在很多银行股的市净率越来越接近1.5倍,但最近仍然遭遇投资者的抛售,这可能未必是市场错误,未必是对未来银行坏账激增的过度反应,因为中国发生这一事件的概率并不高。

  它可能反映了对于经济转型的不乐观情绪。

  中国要处理掉存量债务的问题或许并不难,关键是建立一整套政府债务的治理机制却相当不易。

  我们常听到的说法是1994年推行的“分税制”造成了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对等,1993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大致是3:7,而1994年“分税制”后这一比例基本稳定在5.5:4.5,但是请不要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全国财政收入近八成都是给地方政府花的。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00亿,其中,地方直接收入4万亿,中央税收返还(给地方)33000亿,两者相加是73000亿,中央财政实际开销的收入多少?是15900亿。

  如果仍把地方政府债务激增的成因归结为中央与地方的收支划分“不合理”,似乎怎么也说不通。我们可以假定2009年度即便把中央政府支出的13344亿元财政资金全部都转给地方政府来花,地方政府的债台也不会比现在低多少。事实是有目共睹的:仅2009年一年新增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就高达3.05万亿,这其中还不包括通过信托产品和城投债券等其他渠道举借的债务。由此可见,即便当前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为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比例失衡导致地方财力紧张的说法已经明显偏离事实。

  如果真是中央将事权层层下压给了地方政府而致地方不堪重负的话,那么地方借来的那些钱都应该用于当地的经常性开支。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大举债务融资中,资金都是投向了各种开发项目而非一般预算支出项目。

  究竟是地方财力不足,还是公共投资过度?这个问题的要害在于未来政策取向将大相径庭。如果地方政府债务激增主要是因地方财力不足所致,治理债务的关键就在于拓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包括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而如果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因公共投资过度所致,那么关键就在于构建遏制地方政府过度投资的政策机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