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从90年历史大变动看中共马克思主义新觉醒 | |
http://www.CRNTT.com 2011-06-27 09:59:21 |
以上这十六点,归结起来,集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9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变动中,获得了在以下五个根本性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新觉醒。 一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心之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同时反对任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 二是进行什么样的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中心之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人民大革命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变,而不是脱离中国实际的所谓“民主革命只能靠资产阶级领导”的陈腐公式,和混淆革命阶段的所谓“毕其功于一役”的“革命”妄想。 三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心之点是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中心之点是“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先锋队,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五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心之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而不是无视人的全面发展、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掠夺式的不可持续的发展。 再着重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成功实践,看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新觉醒 在这里,让我们联系前述五大新觉醒的后三条,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论列。 一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解放。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内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直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都是属于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并随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伟大觉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创立的,具有从根本上奠定基础性质的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其所包含的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论等,正确界定了我国现实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二是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启动了这一方面的探索和回答,确立了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进一步明确了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强调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并从而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界定了党本身在新时期的历史方位,从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全面加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三是关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同样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围绕这个部署,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两次飞跃”,关于区域发展战略的“两个大局”,关于“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可持续发展”及“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再到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特征的“文明发展道路”,等等,都属于在发展问题上不断探索和深化的实践和认识过程。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又进到新的历史起点的发展方位,并把发展问题提到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既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又着力于推进党的执政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