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农村生的出路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1-08-11 12:10:14  


 
  廉思:通过高等教育来实现社会流动,不仅是具有相当独特性的“中国模式”的一部分,也是一项出色的制度安排。自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的扩招为数百万原本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热切愿望。从绝对数量上讲,扩招使更多的工农子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这当然是有利于社会公平的。但是,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对任何已经大众化甚至普及了的教育而言,竞争都将围绕着教育的类型和质量出现,在越高的层次上,不平等越显着。

  对不同阶层的子弟而言,大学的门槛并非是“同一条起跑线”。他们所拥有的不同的资本,必然深刻影响未来的大学生活,也将改变未来的社会生态

  记者:学校的学生群体应是多元丰富的。当学校生态趋于单一,或者说更关注所谓的优质学生时,这个教育生态会发生某种失衡。现在,有这种情况吗?我们意识到了吗?

  储朝辉: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生源的多样性必然带来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我曾经向某个重点大学招生负责人建议:从统计上看,每千人中智力较高的人数比例是相当的,某一个区域内的前几名肯定都是优秀人才,与其在北京招收600分的考生,还不如在边远地区招收在当地名列前茅的考生。他的回答是:这样进校后由于考分差别大将无法上课。这里又涉及到我们的大学教学如何进行的问题,从保证高质量角度看,大学不宜上大课,应尽可能进行个性化教学。但现今我们大多数大学采取的依然是“一堂课”教所有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会降低质量,也会产生新的公平问题。对那些对这种大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也就是教育生态失衡,但这种失衡事实上在小学阶段就出现了,也会带到高考和大学后的教育,长期积累对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目前关注这方面的人还太少。

  廉思:不同阶层的家庭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精力投入差别很大,精英阶层对子女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计划的统筹安排以及对子女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或显或隐地实现了精英阶层的代际生产。如果一个家庭在经济上有优势,那么这种资本往往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转化为优势,这种叠加效应在当前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然,这也必然会延伸到大学校园内部,对不同阶层的子弟而言,大学的门槛并非是“同一条起跑线”,他们所拥有的不同的资本,必然深刻影响未来的大学生活,也将改变未来的社会生态。当最终的结果呈现为只有富裕家庭的子女可以上名牌大学,而大多数寒门学子无法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我们又该用什么来保证他们所代表的两个阶层能够和睦相处?
 
  高等教育制度,应该对不公平的社会格局进行制衡和纠正,而不是顺从和复制;精英大学应该保守社会的德性、反制权力与资本的渗透、公平地从社会各个阶层中选拔培养新的精英

  记者:黄全愈《高考在美国》的书中介绍,哈佛大学曾录取过一个叫Liz Murray的纽约流浪女。几年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了一名48岁的流浪汉、退役军人迪威特。毕业时,他代表全体毕业生上台致辞,而我们的名校常常以招录各地状元为荣。我们该怎样变革,来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储朝辉:公平作为一种理念,应当体现在全过程和多方位。从社会角度看,贫富差距过大和权力层级过多是导致教育不公平问题加剧的基础,必须在这方面不断改进;同时,我们现在的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有谋求教育公平的较大空间。短期内改变乡村考生不公平状况,可以将教学条件的不均等性作为一个因子,比如依据教学条件的差异状况,以1万考生作为一个单位考区,在单位考区内依据考生成绩分为若干等次,招生学校对不同分数但等次相同的考生录取时同等对待。这一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源和师资的均衡分布,操作得当则有利于整体教育均衡发展。

  廉思: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入学制度尽管设计非常繁复,也特别强调大学的自主权与考生的选择权,但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表现不佳,而且近年来入学公平性的问题还有恶化趋势。不过,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救济政策,试图对弱势阶层有所补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