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从成都改革谈“中等收入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1-09-05 09:26:09  


 
  高举素质教育大旗,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

  蒲江县寿安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高中,然而,学校艺体类本科双上线人数,近两年名列成都市前三名,超过许多城市学校。该县教育局局长雷雨介绍,近年来当地全面落实体育课程计划,保证每天一小时锻炼,强化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全县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

  蒲江县教育局政教科科长曾华英说,各学校还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如今,蒲江中学、北街小学的龙灯,鹤山初中的狮子灯,驭虹小学的腰鼓已成为当地各类节庆、文化下乡活动的特色节目。

  成都对农村教育的巨大投入,是蒲江县农村学校能够走出特色办学之路的基础。成都市委统筹委副主任秦代红介绍,为了补齐城乡教育差,成都3年投入9个亿,建了410所标准化学校。同时,从软件投入上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行名校集团化,带动近远郊区(市)县的学校共同发展。

  温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方正行告诉半月谈记者,2007年,温江区率先在西部实施了义务教育“零收费”政策。过去5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16.8%,教育财政拨款年增长比例均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生均教育费用从2006年的2748元提升到2010年的7422元,增长了170%。

  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着眼未来”的思路,温江区高起点规划学校布局,结合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灾后重建工程、中小学校安工程,完成了温中高中部等17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方正行说,全区校点由2006年40个减少到目前的27个,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大幅缩小。

  社会学家陆学艺评价道,城乡二元体制就是两套体制、两种身份,城市学校是一种,农村学校是一种,医院也是这样,社保也是这样。成都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使城乡差距缩小了,城乡间的鸿沟填平了不少。

  无缝对接,实现城乡住房保障全覆盖

  在统筹城乡改革过程中,成都始终把住房保障工作列为全市民生工作重点。针对不同情况的住房困难群体,一方面构建梯度分布的保障体系,使不同收入水平的保障对象能对号入座;另一方面,在各项制度间设立“重叠边界”,使保障对象根据自身需求“能上能下”,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

  目前,成都住房保障共有4项制度:

  一是廉租房制度,适用于年收入2.2万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困难家庭,实行“应保尽保”;

  二是经济适用房制度,适用于年收入5万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困难家庭,实行“保证供应”;

  三是限价商品房制度,适用于年收入7万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6平方米以下,却又无力购买普通商品房的“夹心层”家庭,实行动态调节;

  四是公共租赁住房制度,适用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无房家庭和5万元以下的单身无房职工,包括刚毕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阶段性住房群体,力争实现按需建设,“应保尽保”。

  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副局长宋学明说,各项保障制度内部的灵活转换措施保障了政策的“无缝”对接。比如,成都的经适房对保障对象“可租可售”,保障对象可以先租住,2年后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自愿申请购买。

  44岁的无房户玉建英离异后带着女儿一起生活,家庭年收入3万多元,属于经适房保障对象。考虑到女儿正在读大学,经济压力大,她申请了租赁型经适房。现在,她每个月只需支付300多元,就能住在一套近70平方米的保障房里。“我们在这儿住习惯了,等女儿毕业后,打算把房子买下来。”玉建英说。

  据了解,今年,成都将建设6.7万套保障房。上半年保障房开工率达到90%。根据工作进度,8月中旬前,6.7万套保障房将全部开工。

  目前,成都正考虑打通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等分类,统一为“公共住房”,按照统一标准、流程进行建设和供应,根据群众不同需要提供相应保障,让生活在成都的百姓普遍实现安居梦。(记者 丛峰 陈健,实习记者 李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