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刘柳:中国离‘幸福’还有多远

http://www.CRNTT.com   2011-10-29 09:32:46  


 
  “幸福感”一词最原始的概念来自于不丹,其施政主轴“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使一个贫瘠的亚洲小国引人注目。人均收入仅排在152位的国度,却在世界“幸福感”(GNH)排名中获得第八的成绩,“宁愿慢富也不要失衡”,是当地政府和国民一致的目标和心态。不丹的内政部长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真正有品质的生活,不是生活在有高物质享受的地方,而是拥有丰富的精神层面与文化,这就是不丹所拥有的”,这一说法,在九成留学生学成之后都选择回国发展上得到了印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段时间因九一一事件十周年对中国人进行采访,受访的某北京学生回忆当时得知撞机事件时感到“很高兴”,并认为美国霸权主义应该遭到打击,却在采访尾声称:“很喜欢美国,即将要去学习采矿专业”,被问起将来打算,他的回答是“能不回来,就不回来了”。这一回答,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什么样的国家和政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国民。当国民对生活缺乏幸福感、对政府失去信任,自然对国家和社会就没有归属感,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个人,一味的追求速度,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需求而导致社会失衡人心浮躁,都是得不偿失的。

  另一方面,在中国“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幸福感”的涵义却仍然是被物质化的一个修辞。中国房地产商往往打出“至尊”、“独享”、“奢华”等字眼来赚人眼球,不难看出,这正是目前许多国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前几年广州等一线城市开办多家“贵族学校”,培养“中国新贵”的贵族气质,内容包括如何品尝红酒,如何打高尔夫球,却不曾教育他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如果衡量“幸福感”的标准是郭美美手中的爱马仕和玛莎拉蒂,就目前中国人在福布斯排行榜上的骄人成绩来讲,“幸福指数”应该是名列前茅。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养尊处优并不代表就有幸福感。在中国“大跃进”式的发展环境下,不管是“先富人群”还是“待富人群”,都难以放慢脚步去体会“幸福”的涵义。浮躁、功利和冷漠成了现今中国社会的标签,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罗大众,无不冲着“经济”和“物质”的目的地快马加鞭的疾速前进。

  日前上海地铁再次发生追尾事件,触目惊心的温州动车事故才过去不久,曾引以为荣的“中国速度”再次给中国人带来灾难。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所带来的极端后果之一,连基本安全都无法保障的国家,谈幸福感实在是一种奢侈。笔者并不认为,像中国这样情况复杂的国家可以效仿不丹模式,但是不丹政府和人民的心态却值得借鉴,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宁可慢也不可坏。在此,借用动车事故后集体发出的呼声:请一起“把脚步放慢”,中国,可以离幸福更近一点。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分析员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