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社会保障制度设计还须更顶层

http://www.CRNTT.com   2011-12-28 08:24:00  


 
  其实,当今世界上玩不转社保基金的并非独有中国一家。在世界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市场不景气,发达国家也同样玩不转。所以又是推迟退休年龄,又是减少退休金额,这些“改革措施”又引发民众抗议,到处闹得不可开交。

  文章指出,透过这些现象看本质,也许这与社会保险本身设计上的缺陷是相关的。如果仅从“保险”的角度去看社会保险,其可持续性实际上有两个前提:其一,这项制度必须不断地有更多的人参与缴费;其二,这项制度积累起来的资金必须有很好的投资增值渠道。

  但是,在上个世纪后半期,银发浪潮汹涌而来且不断扩散,老龄化使“现收现付”难以为继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相对缩小,这就把上述的第一个前提否定掉了。另外,还有一个负面的发展趋势常被忽略。二战以后的发达国家,也是高举“充分就业”大旗的。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外逃造成大量失业,社会保险缴费人口大大减少,这也对上述第一个前提产生不利影响。

  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动荡越来越加剧,日本、拉美、欧洲、亚洲先后受到冲击,现在则轮到了美国,并影响到全世界。国际资本市场的动荡和不景气,使养老保险积累的资金投资风险加大。目前,“基金缩水”正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这就使上述第二个前提不成立,愈发加重养老保险的危机。

  文章称,现在常常提出要在制度上做“顶层设计”,在社会保障方面也确实付出了很大努力。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所企及的“顶层”实际上高度还不够。如果从更高一层次社会分配的角度去看社会保险抑或社会保障,所看到的“风景”也许并不一样。

  试想,如果一个人20岁参加社会保险,到60岁领取养老金,在这40年中,社会保险制度会不会发生变化?这个参保人60岁时拿到的养老金,还是40年前的那个“承诺”吗?肯定不是。

  这说明了什么呢?首先,社会保险与保险的“标的”是不一样的。保险保的是一个确定的金额,而社会保险保的是“基本生活”。其次,参保人拿到的养老金,实际上是其40年工作和缴费过程中,这项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结果,而当退休时,社会分配的格局可能影响更大。

  文章认为,跳出“保险”的路径依赖再来看社会保险,也许我们会有更广阔的思路。我们不要再把自己圈在“收多收少”、“发多发少”的小天地中打小算盘。养老保险收支的缺口,是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所以财政保底也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若想保值增值,可以打垄断国企的主意,让其出血给国人养老,这样做至少也可以给“国资”的存在提供更多一些理由。要走“市场”或“准市场”的路子,可以考虑“以房养老”,但前提是房地产市场和保障性住房要真正地“正常”起来。

  从社会分配的高度看养老,国家可否做一个中长期规划,在今后的5年、10年、20年、50年中,我们的GDP和国家财政在各个方面怎样分配?以什么样的原则分配?在养老方面可以分配到多大的份额?若从需求出发考虑问题,我们在养老方面又须有多大的支出?接下来,我们再考虑,用“保险”的方式可以收到多少钱?其间的缺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填补?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