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金球奖不救赎《金陵十三钗》

http://www.CRNTT.com   2012-01-18 14:41:34  


 
  一部电影的优劣,自然是不能以角逐国际大奖的成败而定。但是,《金陵十三钗》以“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的追求而在美国遭受的批评和抵制,相比较于《别离》向观众表现的电影家对生活真实的尊重和电影艺术的诚意。因此,1950年出生的张艺谋导演能否从1972年出生的法哈迪导演身上借鉴到一点积极的电影精神呢?

  我认为,对于那些如《金陵十三钗》一样标举“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的“全球化”旗帜的中国电影,《别离》给我们两点重要的启示:其一,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的是立足于本土的国际化视野,而不是盲目模仿的“全球化”技术;其二,在这个高技术化的时代,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即真诚关注社会人生,是电影生命的根本之源。如果中国电影家能够从目前以投资昂贵为“大”、以包揽国际明星为“强”的误区中走出来,能够以深刻的诚意,进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生活的感受和追问,中国电影的未来必然别有洞天。

相关链接:许子东评《金陵十三钗》:鲁迅说透了张艺谋

  2012年01月16日08:39 来源:羊城晚报

  许子东 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金陵十三钗》画面惊艶,情节精彩,看完后又使人感到郁闷(艺术能使人郁闷是一种成功)。但为什么郁闷呢?我已在“众议院”写了两篇短文,却觉得仍然词不达意。没想到鲁迅在1925年《论睁了眼看》中的一段话,却早已道出我的观后感: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其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有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几个烈女,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重点号为引者所加)

  某日节目空隙(去广告时间),和文道比较胡适和鲁迅。他说早年喜欢胡适,现在更理解鲁迅。我觉得,药方是胡适的好,病症是鲁迅看得透。

  在同一篇杂文里,鲁迅又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光。……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而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新文艺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