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阿拉伯国家剧变的共性与差异

http://www.CRNTT.com   2012-03-22 09:36:29  


 
  一种是以民众和平示威为主的政治与社会动荡。在突尼斯和埃及,虽然抗议浪潮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动荡,但由于“市民社会和中产阶层相对成熟,其较强的民族凝聚力能够保障其国家不致在政治变革中走向内战或分裂”。

  第二种是民众抗议向部落冲突演变,直至发生内战并引发国际干预的局部战争。在利比亚,盘根错节的部族矛盾和教派矛盾导致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异常脆弱,并极易在政治变革中滑向部族和教派冲突,甚至走向内战。当前叙利亚的形势也具有这种特点。

  第三种是民众抗议与教派冲突相交织,并渗透着外部势力的复杂较量。巴林民众抗议的主体力量是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其目标是推翻逊尼派政权,但其背后则是沙特与伊朗的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较量。而美国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所采取的双重标准也默认了沙特主导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对巴林的干预。

  最后,外部力量的干预方式和干预程度不同。西方的外部干预是影响阿拉伯国家政治危机走向的重要外部因素,但由于美欧在地缘战略和国家利益上的不同考虑,它们对阿拉伯国家政治进程的干预采取了典型的实用主义策略,即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标准。其基本方式主要有三:

  军事干预。突出表现在法英美通过主导联合国通过1973号决议,对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实施军事打击。在2011年10月4日和2012年2月4日安理会围绕叙利亚问题决议案表决受挫后,美欧是否绕开联合国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涉,已成为中东局势的焦点所在。

  外交施压。对埃及等和平变革的国家,美欧一方面对民众抗议予以舆论支持,一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对穆巴拉克政权施加外交压力;对于利比亚,西方国家则采取了力度更强的外交攻势,突出表现为对反对派的政治过渡委员会予以外交承认,为其反政府活动创造外交空间;对于叙利亚,在推动安理会叙利亚问题决议案受挫后,西方主要利用阿盟、土耳其和叙利亚反对派进行施压,以实现最终颠覆巴沙尔政权的目标。

  外交庇护。突出表现在美国对巴林、沙特等海湾国家的政策。西方虽然在外交舆论上要求阿方顺应政治变革潮流,加大改革力度,但在实际上默许乃至纵容了海湾国家对抗议浪潮的严厉打击,其原因主要出于遏制伊朗、能源安全、反恐合作、军事基地安全等现实利益的考虑。

  刘中民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