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解析中国银行业高利润

http://www.CRNTT.com   2012-04-05 09:09:58  


 
  ■ 影响主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银行业在改革前后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从纵向数据的比较来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规模扩张是银行业利润増长的主要动力。在过去十几年中,高速的规模扩张也成为中国银行业普遍发展的模式。在利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收入水平与存贷款规模高度相关。银行只需要维持一定的扩张速度,利润高速增长也就自然得到了保证。从2005年以来,银行资产规模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也为银行利润的快速提升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利差空间相对稳定是银行高利润的重要保障。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水平基本保持了稳定,是其利润高速增长的重要保证,这既与存贷款利率管制有一定的关系,也得益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高。
 
  由于缺乏行业整体的数据,我们用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分析对象。从图2中可以看到,从2005年以来,五家银行的净利差一直维持在2个-3个百分点之间,2007年和2008年相对处于相对较高水平。2009年,各家银行的净利差均出现明显下降,随后逐年回升。当然,由于净利差计算基于所有的生息资产,考虑到2010年以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低息资产)大幅提高,银行净利差基本维持稳定,说明其高利息收入资产(主要是各类贷款)的收益率在2009年之后或有较大上升。
 
  ——风险成本较低是银行高利润的关键因素。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银行经营对风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经济波动时期,不良率上升若超过现行拨备水平,就会对银行利润甚至资本造成冲击。从中国银行业情况看,2011年底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为278.5%,占全部贷款比重为2.1%。假定目前银监会公布的是税后、拨备后利润,这意味着,在所公布的2011年10412亿元净利润中,所暗含的损失率(信用成本)为2.1%。而过去几年中,随着大规模坏账的剥离,以及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银行业资产质量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不良贷款余额从2003年的24406亿元减少到2011年的4279亿元,不良率(损失率)也一直处于下降区间,从2003年的17.8%降低到了2011年的1%,其中,损失率从2003年的5.4%下降到了0.2%。
 
  从监管的角度看,出于审慎的考虑,运用逆周期调节手段,在实际不良率较低的情况下有意识加大银行拨备计提的力度(目前,中国银监会的要求,拨备计提不得低于贷款余额的2.5%)是非常必要的。即便如此,如果未来的实际损失率超过2.5%,银行现有的高利润就无法维持。具体来说,如果按2011年底54.79万亿元贷款余额来算,贷款损失率每上升一个点,银行的风险成本就会增加5479亿元。这意味着,在贷款实际损失率达到4.1%时,银行的净利润就基本降低为零;如果超过此水平以上,将会出现亏损,并冲减资本金。
 
  目前,银行业的损失率仅为0.2%,为历史最低水平,与4.1%还有相当的距离。不过,银行风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历史数据往往很难准确反映未来的情况,特别是经济环境存在重大不确定时。实体经济层面的减速终究会传递到银行部门并反映为不良贷款的增加,从而侵蚀银行的利润。从过去10年的数据来看,4.1%或以上的损失率对中国银行业也并非遥不可及。在2002年到2007年间,中国银行业每年的损失类贷款基本都在五六千亿元左右,损失类贷款占比也在5%以上;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坏账剥离的完成和股份制改造的结束,2008年之后,银行损失类贷款存量才迅速下降到600亿元左右的规模。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由于难以准确评估未来的风险,目前基于较低风险成本得出的利润或许会高估银行的实际赢利状况。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