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金融转型的逻辑与难点

http://www.CRNTT.com   2012-06-14 08:06:24  


 
  第一,着力解决金融资产定价机制和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扭曲的问题,提高金融运作的市场化程度,使金融机构真正成为自主运营、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建设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使金融资源能够顺畅地流向经济的不同层次,特别是要改善末梢循环。

  第三,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更多地依靠资本市场来聚集和配置金融资源。这是因为,银行在标准化和大规模的环境下(传统产业和规模经济)具有收集和处理企业信息方面具有优势,但在非标准化(创新、创业)的环境下,银行往往不如资本市场有效率。

  中国金融转型的难点

  1.如何处理好市场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

  长期以来,出于各种原因,中国在处理风险与稳定的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形成了“以防为主,安全第一”的金融发展思维,对发展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容忍度较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更有人认为,中国金融开放度低是受危机冲击较小的主要原因,为了防范类似风险在中国发生,需要对金融创新严加管控。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往往不得不承担了过大的风险管理责任,导致对推进金融市场化采取了过度谨慎的态度。

  推动金融转型,必须转变“安全压倒一切”的思维,因为金融市场化改革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加大风险甚至带来局部性危机。但是正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感冒一样,一个没有经历过危机的金融体系,不可能具有高效率和抗病力。

  从当今一些金融强国的发展历史来看,无一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正是在治理危机的过程中,才积累起有效的监管体制和风险处置经验。如果因惧怕风险而严加管制,不仅会抑制金融创新的空间,而且风险也不会因此而消失。一旦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以更加具有破坏力的形式爆发出来。

  2.如何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出于一些合理和不合理的理由,中国政府对金融行业和市场准入采取了严格管制的方针。从市场准入、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金融产品创新、金融风险处置等各个环节,均可以看到政府的身影。

  在现行体制下,国家事实上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各种显性保护和隐性担保。政府在提供保护的同时又通过行政手段驾驭金融机构,管了很多不该管、或不该用行政审批方式管的事情。典型事例是股票上市审批。据某拟上市企业介绍,在争取上市过程中已盖了170个公章、花费半年以上的时间和几百万元。

  再如,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分割的问题相当突出,以债券市场最为典型。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和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市场在交易方面处于多头监管(涉及相关政府部门多达六家)和相对分割状态,交易主体也是各自独立、难以互通。由于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因此尽管呼吁了多年,市场分割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这种行政性管制的最终结果,是导致金融市场主体行为的扭曲。在未来的金融领域中,政府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应该如何发挥作用,这是一个理论上明白、实践上却很不清晰的问题。而且由于牵涉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少数部门的利益问题,使得这种关系的处理更加复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