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谁炮制了“野鸡”期刊?

http://www.CRNTT.com   2012-07-03 09:13:15  


 
  很多学术界人士说,谁也不想“为发表论文而发表”,但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逼得你这样———比如说发表论文也是申请奖学金的最低门槛,并按照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署名位置来排位,老师的职称评定也有这个因素。在社会上,医生、记者等各行各业职工评职称要提交论文,而且是“非此不可”。这种机械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考评,无疑是催生买卖论文“产业”的原因之一。
 
  凭论文取人才,中国特色的好心办坏事

  我国学位、职称体系现行的这套“论文核心”体制,其初衷是好的。我们平常都说应该以能力择优选材,但在实际操作当中,“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很难的,不仅对挑选人才的领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对被挑选的人也是个巨大的考验。如果没有具体的明文的选拔人才制度,以中国这种潜规则遍布社会每个角落的现状来说,引起的争议会更大。比如近年各高校力推的“校长推荐制”,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在不经高考的情况下,靠校长一句话而得以进入名校深造。这项措施甫一推出,立刻引起广泛质疑。这种质疑很正常,因为它坏了规矩。中国历来选拔高等人才的方式就是统一考试,从古代的八股到如今的高考,尽管弊病多多,但好歹还算公平。如今的“校长推荐制”打破了这种公平,当然会广遭质疑。 

  以论文为核心的选取人才方式,其根本出发点就是公平。在统一标准下,能够发表论文的人就比不能发表的人优秀;发表论文的期刊越高端,则人才越优秀。这个假设在“无菌”环境下,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可惜的是,我们找不到这样的“无菌”环境。历史充分告诉我们,表面的公平并不意味着实质上的公平。上有政策,下必然会有对策。本为公平而设的论文门槛,成了又一轮拼钱拼关系的博弈。论文能否在重点期刊发表,能在什么样的期刊发表,往往取决于能找到什么样的关键人物,以及怎么“打点”这些关键人物。好心办坏事,这在中国太常见了。
 
  论文现状:形同八股文 成牟利通道

  八股文、高考、论文,这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三颗瓜,是一脉相承的。八股在创立之初是当时最公平、最好的选拔人才的方法,一篇文章定终身,直接又残酷。78年恢复高考后,也有无数草根学子通过高考独木桥而完成鲤鱼跳龙门式的蜕变。论文在选拔人才方面起到的作用与八股、高考有类似之处。当然,有相似的开头,也会有相似的结尾。八股终因太过程式化,逐渐起不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而被取消;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在近年逐步进行着,上文提到的“校长推荐制”就是改革尝试之一。更关键的是,高考已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求学的终点。当今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条条大路通成功”的看法,况且也无需人人追求成功。高考只是人们在成才路上的一个测验,其重要性比之2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高考都可以变得不那么重要,“论文核心制”的人才选拔体制当然也可以变得不重要。不改革“论文至上”的能力考评机制,论文买卖难以杜绝。论文买卖一日不断绝,就会出现更多诸如“野鸡刊”这种学术腐败的产物。无论是作为学生的“上大学——发论文——拿学位——找好工作”之路,还是作为企事业单位职员的“熬资历——发论文——评职称——涨工资(分房、获得其他利益等)”之路,论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在逐渐从学术标杆退化为牟利通道。现实扭曲的评价体系已经严重违背了要求发表论文的初衷。<在《大家》走到末路的警醒之下,改变这样过时、呆板的评价体系,相关方面还需要忸怩多久?  

  中国人足够聪明,能把所有权利量化成买卖。如果说“《大家》野鸡刊事件”是中国期刊行业现状的冰山一角,那么论文发表过程变成牟利通道这件事,就是整个中国大环境的冰山一角。(本文略有删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