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对非援助缘何频遭批评?

http://www.CRNTT.com   2012-07-22 09:28:34  


 
  但很多非洲人似乎并不领情,不论是一些非洲当地的媒体,还是在西方媒体引述非洲活跃人士评述中非关系时,对中国的非洲举措批评之声仍然不在少数。

  何以一方面是“重视非洲的需要”的援助和贸易力度的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则仍然能听到很多批评声音呢?造成这一纠结的核心,在于中国所提供的“非洲需要”的支持,固然符合非洲政府官员们的需求,但是否符合当地民众,特别是公众社会组织的需求,则未可知。

  举例而言,中国对非援助中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码头和交通设施的建设。来自肯尼亚的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凯莉斯坦.居玛(Calestine Juma)认为,造成非洲经济滞后的一大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中国援建基础设施,当然会对当地造福良多。但非洲当地一些非政府组织(NGO)则认为,中国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运走非洲的资源。

  而如果当地民众没有从资源销售中获益或获益非常不平衡时,他们并不会直接感受到基础设施改进的好处。

  让事情雪上加霜的是,本来在国内就不习惯与NGO打交道的中国官员们、执行援建任务的大国企管理者们,以及活跃在非洲各地市场的中国商人们,更加不知道如何与当地NGO或各种社团组织打交道,只好把一切工作委托给合作国的政府官员。

  而在非洲,部分是由于西方的殖民传统、部分是因为传统的部落制社会结构,还有部分是因为民众对官员们的不满,公民社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其实相当庞大,他们与民众的纽带更为紧密,也比政府更有话语影响力。

  中国廉价的熟练工人在中国援非项目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他们往往并不与当地社区交往。而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非洲当地工人在这些项目中的角色也主要限于“壮工”而非“技工”。

  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因其“一个孩子一部笔记本电脑”计划而经常在非洲活动。他在一次与笔者的交流中提到,“中国的援非项目经常干完就走,除了给当地人留下一条道路或一座体育场外,看不到其他东西”。

  实际上,非洲的政治家也对中非合作的现状心存疑虑。在这次中非合作论坛上,有报道引述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Jacob Zuma)的话说,“非洲对中国发展做出的贡献包括原材料的输送,其他产品的提供和技术转让。这种贸易模式在长期看来是不可持续的。非洲过去和欧洲的经济合作经历给予了我们警告,让我们在和别的经济体合作时需更加谨慎。”

  基于这种现状,中国的决策者和对非合作的执行机构负责人有必要反思,如何才能避免让非洲仅仅成为对华的原材料输送地。即便在目前阶段,对华原材料出口肯定是无以替代的最大宗贸易商品。

  有可能避免、至少是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工作方向之一,当是非洲本地居民的能力建设,以及中国援非、对非投资项目更加广泛和深入地融入当地的社区与社会。目前,本地化的能力建设也正是联合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援助的重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