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经济下行属正常 减税应有大手笔

http://www.CRNTT.com   2012-07-28 09:25:48  


 
  最近的两次降息操作有两点改进,一是放宽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的幅度和区间,第一次存款放宽到1.1,贷款放宽到0.8,第二次贷款放宽到0.7。表明央行允许和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存贷款利率的优惠空间。这是向利率市场化前进了一步。从商业银行的利率调整来看,以一年期定存为例,形成三大梯队: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公布的利率为3.25%,相对于央行的基准利率上浮8.3%,一年以上定存执行央行基准利率;中信、光大、华夏、浦发等股份制银行为3.3%,上浮10%,一年以上定存与五大行一致;城市商业银行一年期定存上浮10%到顶外,南京、广州和渤海银行中长期定存利率三大梯队中最高。对于居民来说,可以货比三家,对于银行来说,也可以自主选择目标客户,服务出现差异化。然而,实际情况是,存款利率普遍上浮,资产合理配置效率提高,而贷款利率的竞争效果并不明显,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利率优惠有限。二是第二次操作实施了非对称降息,开始了差别化的利率调控,存贷款利率调降的幅度相差6个基点。这样做是对的,也是我们所希望的,实际是货币当局对舆论批评的一种回应,但也是不够的。因为,现在的利差还有3.25个百分点。如果按照1.1和0.7的浮动区间来看,利差就不算大了,但在目前的情势下,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要知道,长期实施高利差政策,已经严重扭曲了中资银行的行为,有百害而无一利。一是在去年全球银行的利润统计排名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成为全球最赚钱的三家银行,工行以432亿美元的税前利润蝉联榜首。这些利润来自老百姓的腰包,不管你是存款,还是贷款,都等于向银行“捐款”。因此,国有银行的高利润并非国人之福。二是这种“不赚钱都难”的情况是由于央行的利率管制和利率政策造成的,非商业银行的贪婪。但是,它却使得商业银行的日子很好过,既无亏损的压力,更无破产之虞。谁还会去改进经营管理呢?这是一种养懒汉的制度。三是这种政策造成一种反向激励,它鼓励银行的不当放款,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资产。因此,银行业的高利润只是个表象,它掩盖了银行业的风险。2011年末,中国信贷规模总存量达55万亿元,特别是银行系统内的中长期贷款都是以人民币资产为抵押贷放的,诸如像矿产、厂房、房地产等抵押物,当经济下行,资产缩水,风险也会增加。如果不良率上升2%,1万多亿元的利润就化为乌有。四是它使得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风险定价竞争,而是做大规模竞争。因此,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虽大,利润虽多,但却不强。将中国经济命脉系于这些虚肿的国有企业,将来是要出大娄子的。五是银行的高利差使得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等于从实体经济中吸血,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换。正因为如此,我们支持上述的政策操作。

  7月12日,央行发布《2012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3亿元,6月份新增贷款9198亿元,同比多增2859亿元。然而,从贷款结构来看,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的比例再次上升,上半年票据融资达7642亿元,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从5月份34%降到6月份的30.75%。说明金融部门对“稳增长”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或者尚未发挥出来。因为,票据融资折射出市场信贷需求情况,银行会根据市场情况自动调节信贷额度,当信贷规模偏紧且需求旺盛时,银行会压缩票据业务;反之,银行趋向释放票据业务,拉动信贷增长。现在的情况是,经济下行,企业的利润受到挤压,4月、5月两个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分别下降2.2%和5.3%,与此相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银监会的数据显示,不良余额一季度较上季度上升4.9%。于是银行信贷审批的标准会更严。在贷款投放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银行为了保住规模,于是票据融资再次发挥了作用。因此,分析问题和观察现实,不能只看总量不看结构,这样往往会出现差错。

  从中长期来看,由于体制僵化、结构失衡,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不去推进改革,加快调整,而是利用这种带有鲜明统制色彩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强烈干预经济运行。2001年年末,中国M2存量15万亿元,今年6月末达92万亿元,10年间经济总量增加1.5倍,而货币供应增长6倍。特别是近几年,为刺激经济,货币供应的增长更快,我们往往是用两三倍的货币来换取GDP的增长。不仅成本太大,而且造成流动性泛滥,吹大了资产泡沫。有人说,货币池子里的水已经很深,不需要进一步放水,但也正因为池子里的水多,也便于“兴风作浪”。这也是货币政策难以稳定的原因。要知道,中国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市场经济国家不同,人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释放流动性,以促进银行向私人企业放款,而我们的情况则是政府和国企直接向银行借贷,私人企业拿到的贷款很少。而政府投资搞建设注定是低效率的。

  应当看到,货币政策作用的空间已经不大,一是由于政府很难像2008年那样再搞几万亿投资,退一步讲,就是再搞几万亿投资,效果也会递减,带来的问题更多;由于已经用的政策也用得差不多了,其实,加快项目审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都是货币政策的体现;特别是由于经济下行,市场偏冷,产品没有地方销售,很多企业都在压缩生产规模,对资金的需求欲望不强,而有需求的企业资金又流不到那里去。因此,放松货币信贷政策,释放的资金不一定会流到实体经济上去。关键也许在于如何增加消费,活跃市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