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毛时代老百姓不愁住房?

http://www.CRNTT.com   2012-08-18 10:29:42  


我国住宅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1950-1979)[详细数据]
(数据来源:转引自商业部:《调研资料》1981年第56期)
 
  福利房一直紧缺,78年人均居住面积3.6m约一张床大小,还不如49年

  政府无力建房,许多民众的住房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56年9月,全国99个城市中,要求解决住宅问题的职工有110万户,加上到1956年底截至新增加的缺房职工,估计有250万人左右,若按照五年计划前四年职工住宅平均造价57元每平米计算,要投资28亿5千万。这些钱相当于1956年工业建设投资的44%。”(《居其其屋——中国住房权问题的历史考察》,张群,社科院博士论文,2008)

  建国后30年,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可谓没有明显改善。30年人均住房投资不足300元,年人均住房投资不足10元。到1978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从1949年的4. 5平方米降至3. 6平方米。”(中国城镇住房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目标的逻辑演进,张丽凤,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09) 

  国家还一再压低福利房的标准,但一方面随意建奢华的机关大楼

  资金捉襟见肘,国家为建更多房子,便一再降低住宅标准:“‘文化大革命’中,城市住宅标准设计每户建筑面积从1959、1960年的五十多平米降为三十多平米,每平米的造价从一百元降低为三十多元。大庆出现‘干打垒’住宅,建住宅不用砖瓦木材。”

  但是政府一方面又随意建奢华的机关大楼。“比如在今天都还称得上相当奢华的北京西郊招待所(今友谊宾馆)、北京市委大楼(位于崇文区台基厂,1955年设计,1956年完成,全部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平均造价160元/平米)、景山后街的两栋机关宿舍大楼,其建设和竣工时间都是在百废待兴、勤俭建国的1950年代。在住房极为紧张的重庆、哈尔滨、广州等市,书记院、高干楼如雨后春笋。”(《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问题的历史考察》,张群,社科院博士论文,2008)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