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新型城镇化需要制度创新金融创新

http://www.CRNTT.com   2012-09-22 09:05:39  


  中评社北京9月22日讯/长期来中国走的是国外传统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没能得到避免。现在,传统城镇化道路已不适合中国的发展需要,必须选择新的城镇化道路。新的城镇化应该是与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城镇化,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是因地制宜、路径多样的城镇化,是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城镇化。

  中国过去走的是传统城镇化道路

  上海证券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刘玉红文章称,城镇化,其本质特征是农村人口的空间转换、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从世界发展史上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现代城镇化进程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后,进入21世纪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从2001年到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7.66%提高到51.27%,11年提高13.6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24个百分点,远高于1978-2000年年均提高0.86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更高于改革开放以前年均提高0.28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从发展历程看,中国用半个世纪左右时间完成了世界城镇化历史200多年走过的道路。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依然走的是国外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国外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在中国出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多是建立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这种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许多弊端。

  一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协调。中国过去走的是一条非城镇化的工业化道路,相当长时间内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所派生出的“资本排斥劳动”和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导致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脱节,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27%,明显低于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60%以上的比重。

  二是发展模式粗放和可持续性差。中国过去走的是分散化、低密度、粗放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试图通过小城镇解决数亿农民的转移问题。一方面忽视城镇资源配置效率,高度消耗土地、能源、水等资源,并大量排放“三废”,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加深了人地矛盾;另一方面造成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效率低,没有把城镇文化和特色融入规划建设中,由此形成“千城一面”的局面。

  三是城市和农村利益冲突明显。城乡分割,尤其在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长期实行城乡有别的隔离政策,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和互动融合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率预计每年将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这就意味着今后中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民要进入城市。如何使这些进城农民和谐地融入城市,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