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2-11-12 08:45:42  


  中评社北京11月12日讯/中国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始终没有走出试点的陈旧模式,从沿海到内地,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从城市经营到城市建设,从城市定位到产业选择,基本都在是跟风、山寨和模仿。这种跟风就是,不结合本地的实际,不辨别好坏,从摩天大楼到高架桥,从新区建设到城中村改造,好的也学,坏的也学,最终迷失了自己。

  证券时报发表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唐黎明文章指出,随着土地财政的日益难以为继,我们将要进入后土地经济时代。在后土地经济时代要摒弃一刀切的城市化模式,拒绝一刀切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因地制宜,自然选择最适合本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模式。

  文章称,近日,到山东济宁的南阳古镇考察,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村落、一条条街道被错误的决策摧毁,再建设起不伦不类的新古镇,不免痛心疾首。囿于眼界和学识,当地官员想当然地仿照常规的城市化模式,拆毁老旧的村庄,荡平庭院式的房屋,把农民集中在一起洗脚上楼。在他们看来,农民变市民,乡村变城市,就是城市化,就是从落后走向现代。因此,他们大片拆除村庄、老旧宅子,希望为开发商和投资商扫除发展的障碍,然而,开发商投资商并没有如政府所愿前来投资建设,运河两岸只留下大片被拆除的房屋废墟,犹如刚刚经历过战火摧毁,村民也失去了世代居住的院落宅子,被强迫住进了千楼一面的“农民新村”。这样的农民新村在神州大地上随处可见,千篇一律,与当地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毫无关系。

  看到此情此景,心中不免叹息,不断地追问和思考:在中国,什么才是好的城市化模式?

  南阳古镇是典型的封闭式内生经济,四面环水,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明清水运兴盛之时,南阳也曾是繁华的商埠。“渔船、酒船、商船,往来相接,群聚檐樯林立如街市”。北来运大豆、羊皮、煤炭的船只,南来载糖、纸、竹器、丝绸、煤油的船只,都在这里停泊,一时号称“小苏州”。在繁盛时,南阳镇曾有皇宫所、皇粮殿、二爷庙、火神庙、魁星楼、文公祠、禹庙、杨家牌坊、不沾地旗杆等30多处名胜古迹。清政府曾在此设守备及管河主簿,乾隆下江南时,也曾在镇上大户人家居住,现在仍保留其驻足的宅子。

  随着水运的没落,南阳镇的衰败也不可避免,但是仍然保留着水乡的特色。80多个村庄星星点点的散落在15万亩湖面上,或以莲荷相接,或以苇田相连,或以明水相通,出镇下村,走亲访友,都依靠船只出行,船只是如同小汽车一般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活器具。几乎每个南阳镇的居民,都熟悉水性、精于划船捕捞。除了常规的生活用品之外,小镇上交易最多的东西便是鱼虾、螃蟹、莲子、莲藕之类的水产,老实本分的居民,便是依托湖里出产的东西为生,稍有野心的居民,便购置大货船,来往于京杭大运河,运些砂石或特产谋生。

  南阳城市化的步伐仍在按部就班地继续,人口在增多,城镇的面积在扩大。如今镇上有居民15000余人,面积3.5平方公里。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谋生的依靠,都离不开这片水域,如果不是镇政府要自以为是地发展旅游,南阳镇的人们仍然可以惬意地以水为生,而现在,他们不得不居住在格子间一样的农民新村中,失去可以晾晒鱼虾的院落,失去制作渔网渔船的场地,失去前店后坊的小商业业态……过着一种与原有的生活方式迥异的城市生活。实际上,从经济发展程度、到心理的适应过程,再到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当地居民而言都太过突然。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