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新党即使背水一战也难重振当年军威

http://www.CRNTT.com   2012-11-28 09:07:51  


 
  与十九年前相比,新党欲振乏力的最大原因,是没有了“李登辉因素”。实际上,新党的成立及其支持者的集结,全因“李登辉”三个字在起催化作用。这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李登辉在国民党内发动了“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斗争,排斥外省籍精英,这给外省籍精英和军公教人员带来极大的不满和恐惧感,因而迅速聚拢在新党的黄旗之下,使得新党拥有一百二十万票的实力。而且,新党支持者的义工精神,及集会后不留下一片垃圾的新气象,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现在李登辉已经被国民党开除了党籍,国民党内原先的一些跟随李登辉的“本土精英”,也已离开了国民党,另行组织了台联党甚至是加入了民进党,泛蓝阵营内不再存在“主流派”与“非主流派”,或是外省人于本省人的矛盾冲突。其二是当时李登辉已经暴露了其“独台”真面目,而“新党”及其支持者大多是坚决反对“台独”的,因而反对“台独”除了是针对泛绿阵营之外,也是冲着李登辉而来。而现在,随着李登辉的年龄日长,并曾多次做过手术,已是“时日无多”,李登辉的影响力已经日渐消散,“李登辉因素”也已基本消失,因而“反李”不再成为新党“振臂一呼,各方响应”的“利器”。

  新党的“柔性政党”及“内造政党”组织设计,相信也是新党难以生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新党成立之前,无论是中国国民党,还是民进党,都是被称为“列宁式政党”的“刚性政党”,即党中央有完整系统的组织架构,包括党代会、中央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中央党部及其各工作职能部门,基层有其严密的基层党组织,而且也有着严谨的党员登记制度,完全是遵循着“群众产生阶级,阶级产生政党,政党产生领袖”的规律。而新党在成立时,既是为了改革,在反对官僚金权方面作出尝试,也是因为受客观形势所限,许多支持者都是具有国民党籍的军公教人员,他们为了“饭碗”而不便正式加入新党,因而就效法美国的民主、共和两党的“柔性政党”模式,既不作党员登记,也不设严密的党组织,仅是以党籍公职作为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在刚开始时,还觉得很民主,但长期下来,就在维系党的纪律和团结等方面暴露出问题,无组织即无纪律,难以维系支持者,当更具有“反李”政治色彩的亲民党成立之后,大部份原先的新党支持者都转而支持亲民党,把新党的票源都给扯薄了。因此可以说,以李登辉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及亲民党成立的二零零零年为界,是新党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