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挖掘“二次人口红利”

http://www.CRNTT.com   2012-12-06 08:50:36  


 
  首先,劳动力数量下降导致从事生产的人口减少,而人口转变带来的老龄人口增多导致储蓄人群减少,从而将造成储蓄率的下降。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劳动力供给能力下降,中国储蓄率将从现在50%左右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50年将下降至25%左右的水平,与现阶段世界主要国家储蓄率的平均水平接近。

  其次,劳动力数量下降导致非劳动力人口的增加,导致消费人群增加,从而将造成消费率的提升。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中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中国消费率将从现在50%以下的水平逐步上升,到2050年将升至70%左右的水平,同样与现阶段世界主要国家消费率的平均水平接近。再次,在劳动力供给放缓的条件下,伴随着投资率的下降。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中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中国投资率将从现在45%以上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50年将降至30%左右的水平,基本接近世界主要国家投资率的平均水平。最后,随着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中国从事生产的人口下降,消费人群上升,进出口都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考虑到中国出口的弹性远大于进口的弹性,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将伴随着净出口率的缓慢下降。我们的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劳动力供给减少,中国长期净出口率将从现在3%以上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30年前后进口和出口基本保持平衡,而到2040年前后可能出现逆差的情形,中国长期贸易顺差的外部结构特征将逐步出现转变的趋向。

  第二,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将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如果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引起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企业将会自动用资本替代劳动,全社会的资本劳动比率将上升,这将导致资本的边际报酬率递减,从而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事实上,对于中国而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带来的人口红利和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有利的人口因素正在发生嬗变,由此对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也将影响中国经济前一阶段维持的高速增长。中国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的特征,因此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重新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显着的贡献。我们的研究表明,1994年以后,中国劳动力转移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将近两个百分点,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正在放缓,这在长期内将对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造成影响。

  二、挖掘“二次人口红利”

  文章指出,针对劳动力层面的这些变化及其经济影响,中国应该从劳动力作为经济要素的本源逻辑出发,积极努力挖掘“二次人口红利”,力图促使劳动力要素继续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应从顺应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和合理利用现有劳动力资源出发,通过提高素质、优化配置和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挖掘“二次人口红利”,使劳动力继续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

  首先,以培育人力资本为重点推进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调整。

  随着中国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增长步伐逐步放缓,通过大量投入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经济增长的机制,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将经济增长的动力由依赖劳动力数量投入转变为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一要发挥政府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主导作用。国家要做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人力资本投资,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需要。二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国民教育综合体系。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鼓励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和释放各种社会和民间资源,允许市场竞争机制和私人资本注入等多种形式举办各类教育。三要建立健全统一和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体系。要破除区域、部门市场分割,打破行业市场分割,继续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要完善人力资本市场的支持体系;完善人力资本市场的立法。

  其次,要以加快创新和强化服务为重点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