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台北会谈促成两岸政治对话初级阶段?

http://www.CRNTT.com   2012-12-12 09:33:21  


 
  值得注意的是,就连被视为“关门派帮主”的苏贞昌,对“台北会谈”也持积极态度。昨日他就表示,民进党不会回避中国,也希望中国瞭解民进党不是透过国民党,而是透过各方面瞭解台湾,这样才会全面、不是片面或一厢情愿瞭解台湾。这一次“台北会谈”有民进党同志参加,虽然不代表民进党,但他们的理念与党一样,代表台湾多元声音。其实,他还是派出了“民进党的代表”吴钊燮与会,并发表反映民进党中央的立场的演说的。就此而言,这场“台北会谈”就被赋予更深一层的意义,因为有了民进党人的参与,使得这场“初级阶段”的“两岸政治对话”,较为全面、完整,而不是民进党人经常批评的北京只是从国民党那里获得台湾地区的民意资讯,因而不能代表全体台湾人民。而且,由于有了民进党人的参与,也就使得这场民间性的“两岸政治对话”,具有较高的认受性和公信力,对于日后进行正式的两岸政治对话时,具有很高的启发及比照作用。

  民进党的高级党干及前朝政务官参加“台北会谈”,这也折射了民进党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态度发生了具有阶段性意义的变化。其实,从历史上说,民进党并非是“一贯性”的反对两岸交流的,反而曾经抱持颇为积极的正面态度。最初,民进党包括其前身“党外”,是极力主张两岸交流的。就在国民党政府尚未宣布解除戒严、终止“戡乱动员时期”,严禁台湾居民前往大陆之时,就是后来成为民进党骨干成员的“党外”人士,发起推动两岸交流的活动,推动及协助老兵返回大陆探亲,并主张两岸经济合作。而打破国民党政府新闻封锁,冒险前往大陆进行采访的《自立晚报》记者徐璐、李永得,其实他俩的政治立场是倾向“党外”的,后来也成为“扁政府”中的大员,其中李永得现在是高雄市政府政务副市长,是陈菊市长的得力助手。在“党外”活动史很著名的“桥头事件”,其主旨还是追求两岸统一。只是后来国民党政府在强大民意压力之下,解除戒严及终止“戡乱动员时期”,开放“总统”直选,民进党“争自由,争人权”的主诉求失焦,“台独”的主诉求上升为主诉求之后,民进党才开始反对两岸交流。在二零零八年失去政权时,还发动万人上街抗议到台北参加第二次“陈江会”的陈云林。但后来迫于时势发展,尤其是面直二零一二年“总统”选举失利,终于也认同了“ECFA”,也不反对两岸交流了。因此在民进党内,部份地发生了“否定之否定”的效应。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