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外媒记者在中国:微博改变驻华记者报道模式(二)

http://www.CRNTT.com   2013-02-19 11:14:02  


 
  中国与乡愁

  谈到2013年,欧逸文告诉记者,他的新书已进入收官阶段, 但还不到剧透的时候,但他相信,内容一定会吸引中国读者的兴趣。

  新的一年里,他将继续观察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在对繁荣、平等和道德的争论中,他们所发生的改变。“在中国,人们对上述概念的理解和诠释,每个月都在变化。”

  最近欧逸文采访了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观察他和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他对公平、道德和市场经济的论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纽约客》的前任驻华记者何伟是很多中国读者眼中的写作大师,也是不少中国记者的偶像。当记者向欧逸文抛出与前任对比的问题时,欧逸文表现出了中式的谦逊:“我觉得何伟是一个更好的作者。”

  不过,在2011年北京798艺术区一次几乎没做前期宣传的媒体讲座上,欧逸文惊讶地发现,台下坐满了中国同行和热心读者,连过道都挤得水泄不通。

  “欧逸文采访风格扎实沉稳,文章不但有料,其文笔也带来了阅读快感,”一位旁听过讲座的北京记者告诉《南都周刊》记者说。

  欧逸文曾说,中国能勾起他的乡愁。他是个 New Yorker,也是个Bei Jinger。

  与大多数驻华记者租住外交公寓不同,欧逸文和他的美国妻子租下了北京毗邻孔庙的一座四合院。他从事的职业和居住的地方,比绝大多数人更贴近这座城、这个国的脉搏。

  (本文部分素材节选自欧逸文先生2011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讲座。)

  “高富帅”记者哭穷

  2001年大学毕业后加入英国《每日电讯报》,曾在罗马驻站。2008年来中国,先驻上海,2012年2月份调往北京。 在上海的时候主要任务是关注农村问题和南部工业区的经济发展,到了北京,时政成了主要的报道领域。2012年的主要作品有重庆系列报道以及十八大报道等。

  摩尔(Malcolm Moore),这位被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戏称为“高富帅”的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似乎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光鲜。在他位于北京建国门的外交公寓里,他向《南都周刊》记者“哭穷”。

  “在北京驻站成本太高了。房租贵,出差贵,我们比不得《纽约时报》啊!” 身高超过两米的摩尔说。

  在2011年底,广东出了乌坎事件,摩尔跟英国总部的编辑报了这个选题。他把从上海到广州的机票、从广州到乌坎的租车费用等预算列了个清单,并且提醒编辑,这趟很可能会白跑。他问值不值得试一下,编辑回覆:“当然”。

  在中国做新闻总会碰到这样的困境,花了大量时间和经费,最终报道也做不出来,哪怕你是老外记者。

  中国血统

  摩尔的名片上印着中文名:马谦,是别人给起的。“我不认识这两个字,在中文里有特殊意义么?”

  他坦言自己中文听说读写都不行,也曾想过学习中文,设想只要自己刻苦学习,一定能成功。但他低估了掌握这一门语言的难度。

  “事实证明,我实在不是这块料。但这个障碍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用心,加上中文助理的帮助,也能保证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虽然不会中文,这个大个子却有一半的中国血统。他的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厦门人。外祖父曾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日本入侵时离开,先去了马来西亚,后来去新加坡定居,1992年去世。

  摩尔可能是驻华记者里的第一高人了,但他的妈妈并不高,“就是中国女性的普通身材吧。我的身高是遗传自父亲,他是英格兰人,大高个儿。”

  “小时候,经常听她提起中国。我当时想,如果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多了解一下这个国家,2008年来到中国,这个童年的梦想实现了。”摩尔说。

  外祖父的老家在鼓浪屿。摩尔曾去那里寻找过旧居,但已经找不到了。他出生在新加坡的母亲能说普通话和闽南话,非常高兴儿子被派回中国工作。现在他母亲这一系的亲戚基本都在新加坡,有三个姑姑和很多表兄弟。

  摩尔出生于新加坡,少年时代就随父母旅居各个国家,基本上就读的都是国际学校。他的英语听不出英国腔,能说意大利语和法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