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拿得下美国科学院 拿不下中国科学院?

http://www.CRNTT.com   2013-05-06 12:45:03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
  中评社北京5月6日讯/4月30日美国科学院发布消息,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现年46岁的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这之前的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有趣的是,施一公在2011年12月曾落选中科院院士,在当时就已经引起公众的关注。作为“千人计划”首批回国的学者,大家的疑问是,为何我国的落选院士却能入主美国科学院?[详见链接]

中科院挑剔施一公,背后原因让人生疑

  从学术造诣上看,施一公足够当选中科院院士

  2011年,在中科院新增院士评选中,两位颇具声望,分别掌舵清华、北大生命科学院的施一公、饶毅教授双双折戟铩羽;近日,还是这位施一公教授,因刚刚在美国当选科学院、人文与科学学院的双料院士,而将当年的“落选门”钩沉,重新引发了舆论关注。美方在接受媒体连线采访时回应施一公在中国的落选称:“这个问题你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

  施一公学术上的成就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从1998年到2001年,仅用3年时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而一般申请终身教职需要6年;2003年,他又被聘为正教授,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2007年,他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短短9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他将癌症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研究的课题是: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2003年,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2008年2月,施一公全职来到清华,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担任生命科学院院长。

  迄今为止,施一公共发表SCI论文125篇,其中有40篇发表于《细胞(cell)》、《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统称CNS),另有几十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的子刊,被SCI引用14000余次。其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于2010、2011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2年被《科学》杂志“年度十大进展”重点引用,并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施一公是发表优秀论文最多的大陆华人生物学家之一,施一公回国后发表的重要论文,多于全部同期当选院士(生物医学类)加起来的总和。针对优秀论文特别多的施一公,有人提出不能以论文取人,但是,论文数量和质量远不如他的人,并无论文以外的贡献却当选院士,这显然是“双重标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