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日关系中的“内压”大于“外压”

http://www.CRNTT.com   2013-05-10 09:34:51  


 
误将“安全”等同于“安心”

  对于安全保障和国家尊严领土完整这些敏感问题上,普遍的心理是追求绝对安全,确保万无一失,但这里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安全”等同于“安心”。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安心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打一个比方,在日本核电站事故的福岛出产的水果,政府和商家用精密仪器测试核辐射的结果显示没有问题,但是消费者仍然认为有安全隐患,这就是追求不存在的绝对安全的表现。

  如果在安全保障上追求绝对安全,那就像是在进行一项“不可实现的使命”,因为总是能够想到可能不安全的因素,因而过度地估计威胁,过坏地预测别国的意图,过强地采取对应措施,往往比较符合人们的心理,特别是当两国关系不好的时候。无论那些真的认为安全状况已经恶化到不惜一战的人,还是因为某些个人利益而这样做的人,说狠话和激烈言辞,很具有煽动力和诱惑力,往往容易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反应,即使将来被证明是过度判断,也会认为是为了国家利益的误判。相反,那些试图准确判断局势者,往往会被强硬派批评为“汉奸”、“盲目乐观”、“拿国家民族利益当儿戏”,很多人也会怀疑他们的想法是否真的安全。

  人们往往没有看到安全是一个“折中取舍”(trade-off),这如同购买保险,保险的项目越是要多保险费就会越高,事实上不存在绝对的保险,因此保险金也是无底洞,安全只能是相对的安全,很多人要的事实上是安心,而不是安全。更加糟糕的是安全本身是一个双向的概念,单方面的安全是不存在的,追求绝对的安全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绝对的不安全,并且引发安全猜忌和追求绝对安全竞争,过度地估计安全威胁,同过小地估计安全威胁同样危险。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普通民众的感性化的东西随便调动起来,一旦群众被发动起来,他们的思维惯性就会形成一定的生命力,并且不容一段时间内改变,且他们的惯性思维会在国内形成教条式的舆论压力,让决策者和外交执行者思考和行动的空间自由都大受限制,结果不符合决策者的利益。

  政治领导者首先生活在国内的政治环境中,受到政治对手、学界智囊、舆论领袖和民众的多方面的压力,保持自身的政治安全很显然是他们的首要目的,外交也会被放在这个框架下审视。去年8月24日,日本前首相野田专门就领土问题召开了记者会,目的就是为了缓和来自自民党攻击民主党政府不能捍卫主权的批评,以及媒体对民主党的“安保无能”的指责。在记者会上,野田专门强调了民主党政府为了维护领土主权所作的具体努力,例如离岛的保全管理,2011年5月和2011年11月专属经济区上的重要离岛49个标上了名称,尖阁群岛四个小岛也标上名称,以及周边海域警备体制强化,和强化对外宣传日本的正当性。野田的最初目的可能主要为了缓和国内的压力,但是在今天这样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几乎同一时间传送到世界。

  当中国民众看到这样的报道,理所当然地会得出日本敌视中国的结论,结果是日本民主党为了缓解“内压”,迅速外溢为中国理解来自日本的“外压”增加,然后被内化为中国国内政治的“内压”。

  这样的内部减压的举动不断反覆,就让产生了双方的“内压”再生产的恶性循环,中日双方民族主义则进入了“相互哺育”成长的怪圈,双边关系僵局也就不可避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