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国河流危机:总数或消失一半

http://www.CRNTT.com   2013-06-25 11:34:43  


 
  “我们按照梯级开发的理论,把长江变成一条糖葫芦,这条河不再是连续流动的河流了,而是一个个相对静止的水库。这样的开发的结果,河流就不再存在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总工刘树坤认为,中国的水电开发之所以出现这问题,根源在于理论错误,”我们的水利理论是从苏联传来的,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关联和影响,只是追求发电带来经济效益。“

  刘树坤最担心的是,”河流静止的结果,原有物种消失掉,河流的生态系统彻底改变。“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李煜则认为,生态系统破坏的影响甚至比河流数量较少的后果严重得多,”自从60年代开展水利工程,钢筋水泥的堤坝就让我们的河流开始走向渠道化,这严重影响了河流和地下水源的连通性,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极大。“他说,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才开始普及水利工程环境评估系统,”其实,实实在在做了环评的大水利工程大概也只有三峡一个,通过了环评的三峡如今也在出现水质变差、物种消失等生态问题,更不要说其他根本没有经过环评的小水电站。“

  王兆印的观点是,梯级大坝至少对生态没有坏处,在西南地区还会改善生态。但引水式水电站和三峡的高坝大库对河流生态的破坏绝对是致命的。

  污染同样是河流的一场重病,污染虽然不会让直接河流消失,但是在三分之二城市缺水的中国,污染无疑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

  制作了《中国水污染地图》马军几乎到过中国所有受污染的河流,他坦言污染和河流消失之间也不无关联。他亲眼目睹镇江的农村,短短几年间一条条小河从能够清澈见底到变为垃圾场,然后村里不得不把河流填平或者堵死。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是一首河南的民谣,却真实地反映了淮河由”生“而”死“成为经济发展牺牲品的历程。

  解药

  马军的《中国水危机》写在1999年,那时候他选择用”病魔缠身“四个字来当时中国的河流。百年不遇的洪水,黄河断流超过二百天,在城市大爆发的内河污染,海水赤潮三百多次,这些都逼迫这人们正视水危机的问题。但是,十四年过去,中国河流之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病入膏肓。

  其实,中国人也并非坐等河流死去,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都在试图给河流寻找解药。

  1972年,周恩来派曲格平带团参加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大会,虽然代表团因阶级斗争而去,对环境和发展只字不提,但却带回了环保的意识,中国最早开始寻找河流污染的解药也由此开始。1973年,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国务院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讨论如何治理河流污染。

  2009年,国务院启动了建国以来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该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总资金投入112.66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140亿元。

  但是,治理污染的速度从来都跟不上污染河流的速度。在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水污染地图上,黑线代表着劣V类重污染河流,列出了超过12万条企业污染记录。”我们不能直接救亡河流,“马军用鼠标圈了一下电脑屏幕上布满黑线的污染地图,颇为肯定地说,”但是我们能把污染最直接的受害者引入环境管理中来。有了水污染地图公布的污染记录,公众就可以监督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进行处理。“

  “公众参与“其实也是一个尝试,马军坦言保护河流最大的难处就在于公众参与得不够:包括公益组织,关心环境的人没有机会参与环境决策和管理。

  “决策权往往在官员和开发商的手中。掠夺资源、纵容污染企业可以促进GDP,对地方官员和开发商而言是有利的,他们没有保护环境的动力,甚至可以说基本上就是这些人破坏了江河,却还要让他们来管理我们的江河,“马军说,”改变决策机制不仅是治理污染的解药,也是保护中国河流的解药。“

  今年年初,马军去考察丹江口水库水质,不禁惊讶于这一池清水,开阔的湖面,清澈的湖水,没有开发,没有污染,”17个月后,这里的水要运往京畿地区,这一池清水是南水北调的政治意义换来的,说明如果政府想管还是可以管得好。“

  “管好一池湖水又能如何?“看着碧绿的汉江水,马军反倒忧心起来,等到南水北调的救命水真的朝着北方流去,带来的也许会又一轮掠夺和瓜分。到那时,河流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