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教师就文革批斗同事致歉:不道歉就来不及了

http://www.CRNTT.com   2013-07-27 09:14:28  


 
  在温庆福自己看来,这种即使放在大环境里依然并非孤例的“致歉”与“和解”,却有他自身独特的心理形成逻辑。

  退休之后,温庆福阅读了大量回忆录性质的书籍,胡适有句话让他印象深刻,“人最大的美德是宽容”。

  他说,他这一辈走过来的人,经历过历史,也最不能忘却历史。梁漱溟的晚年口述《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温庆福每天都会听上一段,“从历史尘埃里走过来的人,有勇气面对、回忆、思考,才会给后人留下希望。”

  “所谓六十耳顺。什么叫耳顺呢?就是好的,不好的,你都要听得进去。”温庆福说,这也是他最终将心中愧疚化成文字,并以此希望得到“心灵救赎和宽恕”的原因之一。

  “文革”之后,温庆福从益阳调回到长沙工作。1983年,在湖南师范大学的食堂里,他碰到了张琼英的小女儿罗飞,两人寒暄了两句,温庆福脑海中瞬间闪过了“张老师被抓走时几个孩子恐惧的眼神”,他“心中被愧疚刺痛”,却没有“道歉”。

  书房一角的光线“耷拉”下来,老人的脸闪过片刻的严肃与不安。他摸出一根烟,点燃,说:“因为那时候的自己,没想过要道歉。”

  此后几十年的时光流转中,温庆福不再去想那段“称不上是光彩事”的往事。他忙于工作,“文革”中的自己似乎被他从生命片段中有意地拿走了,哪怕跟老伴和孩子说起过去,他也只字不提。

  如今,他已经过“耳顺”之年,他一直挂念的张琼英老师也已经快90岁,“如果还不道歉,那我们就都太老了,就真的来不及了。”

没得到回应的“道歉”

  1966年,温庆福21岁。此时距《评新编历史剧》在报纸上发表,只不过半年时间。

  彼时的温庆福,担任湖南益阳市三中共青团委书记,“年轻,政治热情高,工作敬业认真”。

  1966年6月,当时的益阳市委根据上级指示派出工作组来到益阳市三中,温庆福出身好,是工作组的头号依靠对象。

  后来,学校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温庆福被工作组选定为主任。8月,《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传开,学生们向老师开炮,贴出了很多大字报。

  温庆福记得,学校有一位年轻的女化学老师因承受不了屈辱,跑到资江跳河自杀,后被及时发现,幸免于难。

  在工作组的支持下,年轻的温庆福做出了此后一直让他难以释怀的事情——他贴出了炮打学校党支部负责人谭观过的大字报。而谭正是温庆福在益阳师范读书时的老师和校长。

  “谭老先生学问渊博,待人谦和,一直是培养和关心我的恩师,而我忘恩负义,却是最先整他的人。”多年后,温庆福这么说。

  “为什么会那么做?”温庆福曾经很多次问自己,他自认为是理性且温和的人,“文革”中,他从没对人动过手,看到有学生对老师动粗,他会反感,不敢当面制止,他便“把头撇开,或者走开”。

  为什么还是会有那样一些“伤害人”的举动呢?如果把一切都归结于“太年轻”,是不是有逃避责任的嫌疑?后来的答案,温庆福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最合适的,“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同时怕站错队,有压力。”

  这个事件同样给温庆福留下了“阴影”。1995年,他在省旅游局的办公室里,认认真真画了两只巨大的寿桃,后来,他又特意跑到益阳,放在了益阳市一中的传达室里,委托传达室的大爷一定要交给谭老师。

  谭老师却没再给他回应。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稍微好过点”了,“只要他老人家明白就行。我希望他老人家健康长寿,哪怕是默默地希望。我有愧恩师。”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