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一个台湾家族百年历史变迁

http://www.CRNTT.com   2013-10-03 09:57:00  


1911年台中栎社诗人欢迎梁启超访台的纪念照,其中多人仍留着前清发式。
一九三九年,春游的台南洋装女子。
  中评社北京10月3日讯/“两岸开放,文化交流,深度旅游,微博互动……海峡对岸的台湾,眼见得在我们眼前越来越熟悉,但这是否代表,我们就真正地走近它、了解了它呢?远远不是。起码,一个隐在历史深处的台湾,并不轻易以这样的表面形态呈现。即使你也读过柏杨、李敖、龙应台,并且通过各种历史回溯,知道台湾这些年所经历的一连串历史事件:文化复兴运动、现代派的论争、2.28、本土化与去中国化、威权、解严……但这也未必能让你更准确地把握那一路走来的台湾心路……”北京晚报日前登载专题文章《一个台湾家族百年历史变迁》,内容如下:

陌生的台湾心路

  作者:孙小宁

  两岸开放,文化交流,深度旅游,微博互动……海峡对岸的台湾,眼见得在我们眼前越来越熟悉,但这是否代表,我们就真正地走近它、了解了它呢?远远不是。起码,一个隐在历史深处的台湾,并不轻易以这样的表面形态呈现。即使你也读过柏杨、李敖、龙应台,并且通过各种历史回溯,知道台湾这些年所经历的一连串历史事件:文化复兴运动、现代派的论争、2.28、本土化与去中国化、威权、解严……但这也未必能让你更准确地把握那一路走来的台湾心路。

  因为,总有些事实,在我们的所知之外。这个月,台湾学者郑鸿生先生应邀在中国社科院做讲座,同时带来他的三本书。与作家杨沫《青春之歌》同名的那本回忆录中,描述的是台湾特定年代的一群热血青年。作者自陈,这“是以1971年发生在台湾大学的保卫钓鱼台运动为主轴的一群知识青年的故事,涵盖1968年到1973年我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这段时间。谈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知识青年的理想与实践,也可说是战后新生代成长的故事。”台湾战后的新生代,大抵已经成为台湾社会当下的中坚力量,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就代表着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他们的心路历程呢?读完后我仍不得而知。因为太大的陌生感,远远超出了我的判断能力。不读此书,你怎知“南北串联”、“布哈林的命运”、“拥抱斯土斯民运动”、“左翼传承”这些字眼,会出现在台湾六十年进程中?

  作者郑鸿生先生,是这一连串思想运动与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同时又是哲学系出身,在还原这诸多思潮事件的笔触中,他力图做一种观照,呈现它们所产生的具体生态土壤,并由此梳理出历史如此转进的脉络。

  这样的写作思路,同样隐含在其它两本书《寻找大范男孩》与《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中。这两本书都属于个人家族史,但所带来的陌生感,正如前书封面那张家族合影照。“祖父是清朝遗老,父亲是日本皇民,儿子又成民国青年,三代之间的传承与断裂,铺陈百年来台湾男人讲不出口的心声”。这样的广告词用在《寻找大范男孩》上,读完之后一点不觉得夸张。因为郑鸿生先生想要做的,就“是以我个人的家族史,来呈现台湾的近代史,三代台湾人跨越了乙未割台、二战、光复,到国共内战与两岸对立的这百年时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