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油气企业“走出去”之重新定义

http://www.CRNTT.com   2013-10-21 12:27:55  


 
  但这看似巨大的成绩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地缘政治等非商业风险巨大。中国油气企业得以进入上游的国家和地区地缘政治形势较为复杂,投资风险较大。这是中国石油公司早期“走出去”的“地理硬伤”,难以规避,很大程度上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风险。

  其次,因国际经营环境变化和国际经验不足导致资产运作欠佳,部分项目甚至陷入经营困境。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随着优质常规资源项目的日益稀缺,非常规油气项目又面临较高的风险,国际经营环境不比本世纪之初各种项目高盈利期时的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油气企业的诸多海外项目盈利能力下降,甚至陷入经营困境,这也和过去二十年中国油气企业的粗放式投资和扩张有关。

  再次,中国油气公司国有色彩浓厚,难以取得资源国的信任,国际并购的隐性障碍进一步增加。过去二十年,中国油气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得到了政府的各种支持,中国石油公司也时常打着维护国家利益和能源安全的旗号,对外大肆并购资产,争夺项目,甚至在一些透明度不高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正当的非商业手段。这激起了不少资源国的恐慌和不满,助长了中国威胁论的蔓延。

  ■ 贸易应与投资并重

  在中国油气公司海外并购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我们不应忘记贸易这一利用海外资源的主要手段。尽管中国的海外权益产量即将突破亿吨大关,但被直接运回国内的油气产量仅为数百万吨,不足海外权益产量的1/10,绝大部分权益油以现货的形式在国际市场销售。

  因此,扩大权益产量并不一定直接作用于海外供应保障,绝大部分权益产量需通过销往国际市场,油企获得收益后再从其他渠道购买适合本国消费的原油,通过贸易的形式进口至国内。

  这有助于我们认清中国油气公司“走出去”的一大误区,即过多强调直接占有资源和权益产品,而忽视了油气公司的贸易能力。石油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大宗商品,具有全球性的国际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也较为成熟,国际天然气市场也正打破地域分割,向全球化方向靠拢。因此,日趋活跃的国际油气贸易为中国海外油气供应提供了充分的市场保障,中国需重新审视贸易能力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 民企潜力应得到释放

  过去二十年的“走出去”基本上是“国家队”的独角戏,几乎不见民营企业的身影。但国家石油公司的国家身份正遭到越来越多的抵触,中国在强调国家石油公司国际化的同时,应鼓励民营企业适时“走出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