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以稳健创新化解“不可能三角” | |
http://www.CRNTT.com 2013-10-25 08:53:59 |
第三,结构调整的进退节奏取决于创新进程。如果制度、产业和技术创新的进展快,那么传统和落后产业退出、收缩甚至淘汰的节奏也快。库存出清可以依赖市场机制强行快速推进,但调结构需要先探索出新路,才能逐步摆脱走老路的惯性。目前在中国,过剩的是产能,稀缺的是创新,创新活力直接决定了结构转型的进程,而不是相反,或者说必须等待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企业家提供新舞台,并迫使落后产能被兼并或破产,迫使其释放低效占用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资源。在创新方面,则以顶层设计为特征的体制创新,应置于优先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地位。 第四,投资仍是主角,只是换了旋律。硬的和软的基础设施投资在中国仍极其重要。指向新增产能的政府投资也许是可疑的,但指向交通、物流、信息、生态、教育、医疗、养老、艺术等的公共品投资仍有很大余地。从“硬”的投资来说,信息骨干网络、陆海空联动的交通枢纽和骨干网络建设仍然不足;从“软”的方面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城镇化甚至就是公民权利的均等化,是市民和农民应当享有同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人”的城镇化。如果投资是政府在履行公共财政的义务,而不是越位代行企业家的膨胀冲动的话,投资仍将在未来扮演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角。 第五,消费着眼长远,最宜顺其自然。毕竟消费基本上是私人部门的行为,政府消费不是主角。人活着有多幸福,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活得长久、健康、和谐和品味等质量上,而不是吃穿住行所耗用的金钱数量上。 第六,外贸注重创新,不宜固守定式。外资外贸对中国经济而言不可或缺,但在资金方面,中国逐步从引资国转型为投资国,在外贸方面,则从WTO得到的开放红利逐步减少。也许我们需要更宽阔的胸襟。如果我们自信地看到美国加中国的确将主导未来全球经济秩序,则中国加入TPP也未尝不可想象。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心仍将缓缓下滑,但这既不是危机更不是末日。未来的一段时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机遇期,创新是打破“不可能三角”的利器,略微低一些的增速,略微高一些的通胀,尽量快一些的结构调整,值得期待。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