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邓聿文:解读中国人的三中全会情结

http://www.CRNTT.com   2013-11-12 10:49:46  


 
  此种对最高领导人推动改革的希望—失望—再希望的过程,它反映了全社会存在一种对中国改革止步不前的深深忧虑,怕大好时光再被空耗。这种对改革的期盼与呼喊,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民心和民气,也是中国人三中全会情结的社会心理根源。

  气可鼓,不可泄。民心思改革虽可贵,但从另一方面说,所谓三中全会情结却也蕴含着一种明君贤臣的心理积淀在内。为什么社会就一定认定最高领导会在三中全会发起改革?难道党代会、其他全会就不讨论改革了?这其实是对领导人有一种明君贤臣的心理期待,认为既然已经形成一种制度惯例,领导人在这一刻会从善而流,顺从社会的期望,领导大家一起“改革”。人们就没有想到,自己先行改革可不可以。这就是当下的改革与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区别所在,那时人民自己起来改革,包括中共的基层干部甚至地方政府,都勇于探索改革,所以形成了很多改革的地方经验。但现在,社会包括地方官员,都被动等着上面尤其是最高领导发出改革号召,做出改革决议,才按照规划好的“改革”去部署,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权都没有了。形成这种改革现象,原因很多,这里不谈,它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对改革的混淆,即把在全会上做出一个改革决议与真正推进改革看作一回事,以为做出某个方面的改革决议就是改革了。这样来理解改革显然是有问题的。

  改革做出决议虽然不容易,但如果并不认真去执行决议,落实决议的部署,这样的改革还不是社会需要的真改革。这样来看,在过去七次三中全会中,真正推动社会进步,与体制方面有切实变革的,是十一届、十二届、十四届的三中全会,这三次全会做出的改革决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其他全会做出的改革决议,基本上是决而不行,所起作用不是很大,或者基本没有。换言之,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对历届三中全会的作用和意义要具体分析,不能夸大,一些三中全会也就做个决议而已,对改革并无实质推动,否则,社会也就不会如此一如既往地强烈呼吁改革了。其实,从后几次三中全会的主题和内容与前几次相同来看,说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这样看来,所谓三中全会情结,实际是由人们对三中全会的想象形成的,与三中全会本身的真实状况相去甚远。但由此可能会带来另一种可能,即本次对三中全会期待之切,可能是社会最后一次不自觉流露的三中全会情结;无论全会做出的改革决策和部署合乎或超过人们的预期,还是低于预期,今后社会都很难会有这么强的改革预期。好比一个人,用尽了平生的力量去期盼,无论结果好坏,难有力量再去期盼。如果习李在这次三中全会上厉行改革,百姓以后无须对地方政府“赶鸭子上架”,改革会自然推进;如果他们不想全面深入改革,或者只做些表面的改革文章,社会也就对改革彻底死心,不会再傻乎乎等待另一位“明君”来推进改革,社会等待的可能是革命。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此次三中全或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无论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对中国都将可能是永远的改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