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只见大楼不见城市精神

http://www.CRNTT.com   2013-12-06 10:22:33  


 
  最近,两位西方学者贝淡宁(Daniel A. Bell)和阿维纳·德-夏里特(Avner de-Shalit)完成的新书《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身份为何重要?》(The Spirit of Cities: Why the Identity of a City Matters in a Global Age)为我们思考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依此书观点,每个城市都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这便是城市的身份(identity),这种身份是独一无二的,是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特质。通读全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强调的无非是城市史的一些传统理念。如在西方古典文明中,雅典这座城市意味着民主,而斯巴达则与军事纪律无异。显然,无论是精神,还是气质,都与个性和传统紧密相联,绝非一日之功,需长时间的耐心酿造。

  2011年,这本书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印行后即获普遍好评。书中,贝淡宁和德-夏里特细数了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于城市的古典认识,并将其应用于理解今天的城市,强调为什么我们需要借助哲学和社会科学重新发现城市的精神。

  有趣的是,贝淡宁和德-夏里特从世界各地选出九座有代表性的城市,逐一进行评述,不仅归纳出这些城市独特的韵律,还罗列了他们与其他城市的主要区别。这些城市是耶路撒冷(宗教)、蒙特利尔(语言)、新加坡(国家建设)、香港(物质主义)、北京(政治权力)、牛津(学习)、柏林(宽容和不宽容)、巴黎(浪漫)和纽约(抱负)。

  两位作者用“政治权力”来形容北京的气质,这并不令人感到吃惊,因为北京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威权政府所在地。尽管许多人更愿意从其他角度来提炼这座城市,如文明古城等,但在作者眼中,北京作为文明古城的名分已不复存在。自北京丰厚的历史遗存在“文革”期间被大肆破坏和抹去之后,“政治权力”这一特征便愈发凸显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第一作者贝淡宁曾获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是一位长期居住在北京,著述颇丰的西方学者,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对中西文明多有了解。因此,他对中国城市的分析和北京的概括,多了几分可信的成分。

  在2013年新增的序言中,两位作者推出了一个有用的概念,即所谓“爱城主义”(civicism),这是一种类似于城市居民对其居住地感到骄傲,并认为他们的气质优于其他城市的情结。按照这种理念来推测,中国的城市居民有多少会为自己的城市感到骄傲呢?又有多少会认为自己居住的城市具有独一无二的气质呢?从这两个维度,我们不仅可领会作者宣扬的城市精神的要害,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评判中国城市化的成功与否提供了一种依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