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屌丝”到“土豪”:新话语背后的大众文化反击战

http://www.CRNTT.com   2014-01-09 14:30:49  


 
大众没有“文化自信”

  2013年12月初,迈克尔·桑德尔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这个时候,“土豪”一词的“能指”正在扩大。而一年前他来的时候,流行的还是“屌丝”这个词—如今它已经被遗弃了。

  桑德尔,哈佛大学教授,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这一次来中国,虽然拷问的是“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但对“金钱可以买到什么?”这一命题仍然念兹在兹。

  他来对了,也非常应景。

  2013年的中国,正是桑德尔所阐述命题的一个最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钱买到了太多该买和不该买的东西,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作为货币的功能,并且正在对一个既得利益阶层在文化上进行包装和论证。钱更让中国社会在精神气质上变得极为猥琐、粗鄙。

  那么,有哪些东西是金钱不能去买的?这是桑德尔的发问。而对于中国的大众来说,问题变成了:那些用钱来焦虑地表达自我的人,有哪些漏洞是我们可以抓住并反击的?

  这几年,中国新富阶层—包括权贵、资本阶层,他们的亲缘群体,比如包养的“二奶”、“小三”,以及豢养的房地产专家,诸如此类—的炫耀性消费,甚至“仇穷”的各种言论和行为一直在刺激有被剥夺感的大众。资源在不同阶层间的不公平分配,对应着大家不对等的消费能力。消费其实是阶层关系紧张,以及社会冲突的一个隐喻。“仇富”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仇穷”在先。

  但大众的“仇富”骨子里带着艶羡。他们比谁都想成为他们所“仇”的阶层。这是金钱所支撑的社会价值排序的强大威力。他们接受的只是有利于新富阶层的那一套文化意识形态,只是按照新富阶层的游戏规则出牌,并没有“文化自信”。结果是注定的,他们只能在游戏中被新富阶层全面压倒。

  相应的是,在被刺激、羞辱中,大众所产生的愤怒,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支撑。这种愤怒的心理功能,不过是在疗伤,一种另类的“情绪疗法”罢了。它往往是一个社会中的被剥夺者在心理上保护自己的固定模式。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2012年“屌丝”词语的出炉和大规模传播。大众开始寻找更能在心理上保护自己的方式。

  终于找到了,那就是自嘲。大众文化自觉利用了这样一种心理机制:我都对自己下手了,你对我的伤害也就没那么大了,同时,我还获取了道德优势。这是心理博弈的一个逆转。虽然大众仍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支撑,但他们在站稳后,借助于群体力量,已经可以出击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