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煤制气:治霾治出更猛污染? | |
http://www.CRNTT.com 2014-01-23 11:54:44 |
第四道紧箍咒叫作能源效率,中西部煤制气再长途跋涉到东部用,要消耗更多煤 上述清华学者的论文另一个主要的论述方向就是效率问题。本来,把煤转化成气这个过程的转化效率挺高。不过煤制气经过漫长的管道从中西部运到东部,然后再取暖、烧菜、发电用,能源的转化率就低下去了。清华大学的团队就用了北京、上海等地的数据,通过模型发现,对于采暖、用电和家庭炊事3种城市燃气的用途,直接燃煤技术路线的能耗比煤制天然气技术路线的能耗分别低19%、54%和38%。一些能源学者和研究机构的估算也差不多。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做同样的事情,要耗费更多的煤。 这就很难办了。有专家建议,就近建设发电厂,然后再西电东输效率会提高很多。不过,电网既不是那么好建设,也不是那么好接入的。 通过以上分析,也就难怪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忧心忡忡,担心这四个戴在煤制气头上的紧箍咒发作,甚至担心这会造成“环境灾难”(杜克大学报告语)。 四个环保紧箍咒足以警示,不能“此地治霾,彼地遭灾” 某种程度上,在现有条件下煤制气这种能源结构调整方式就是污染“东西大挪移” 每一道紧箍咒都有或多或少解决的办法。但是,四道扣在一起就显得困难重重。不解决的话,到底是谁在吃亏?著名能源经济学者林伯强在一篇名为《煤制气未改能源结构 只是转移了污染排放》的经济评论里就说,“大规模发展煤制气替代燃煤,实际上只是将污染排放从东部转移到西部,从整体上增加全国的排放量,也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 总之,有钱治霾是好事,但“拆西墙补东墙”不行,“顾短不想长”不行 大气污染“国十条”中是这样说的,“制定煤制天然气发展规划,在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最严格”和“保障”二字是前提。前些年就有一次煤制气的产业大井喷,由于各地盲目上项目,随后审批被收紧。而如今,却因“雾霾”之名,煤制气去年又成了炙手可热的行业。相信随着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出台大手笔的治霾措施,在天然气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煤制气会更受大城市或者说经济发达地方的追捧。 不过,煤制气或许能够作为一时的缓冲,但是能源结构中的煤炭消耗其实并未降低,甚至因为其低效率还增加了,毕竟不是长远之策。 有人说,中国就是煤多,煤就是便宜,不能浪费这种优势,要自主。但从经验来看,煤制天然气也不是很好的自主办法。在1984年,美国建起了全球第一座煤制气工厂——美国大平原公司。这也是现在全球唯一一个煤制天然气工业化示范项目。美国后来的煤转化气工厂,都不生产纯甲烷,而是一种混合气体,全部直接用来发电。大平原项目虽然依然在运行,不过多次被政府补贴,投入巨大。而和中国不同的是,这个项目就负责给周围民众供气,并不用长途运输,且二氧化碳捕捉储存后会被输送给加拿大的石油公司,因为在石油开采中可用到二氧化碳。大平原花了三十年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个别复制,但要想规模化很难。而有那么巨大的投入去做煤制气,可能还不如把钱、技术投入到如何开采中国的页岩气上,在对环境保护上,后者的紧箍咒可能还要少一些,只涉及废水等问题。而且不管是哪个国家的经验都是,重点是改变整个能源的消费结构。 结语:如一位能源分析师说的,“能源转型是踏踏实实的‘增气’,而不是‘制气’。”雾霾的祸首早就经过各种“剥皮”了,也不是没有对策。可在各地普遍加大治霾投入时,煤制气这个典型问题也说明了甄别对策的重要,拆拆补补也不是办法。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