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为奴十二载》: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 | |
http://www.CRNTT.com 2014-03-21 13:00:28 |
转向现实的质询 谈及《为奴十二载》,麦奎因希望不要将它只看作一部关于奴隶制的影片,并对人们不断纠缠于影片所属类型表示不解。他指出“在电影史上,大概不到20部电影是关于奴隶制的,你真的不能把这称作是一个类型”,而这部影片“它是今天的故事,而不是一部黑人电影。比起其他方面来说,它更多的是有关人类尊严的故事”。麦奎因的强调—“今天”与“人类尊严”—提示着这个故事有着另外的维度。那么,麦奎因是在什么意义上借《为奴十二载》来讲述关于今天的故事? 不难发现,与许多黑奴故事不同,《为奴十二载》的主角起初并不是南方奴隶,而是北方纽约州的一个“自由人”。奴隶/自由人的区分,给予了后者看似和平、安稳的位置,使之可以对前者的境遇视而不见—影片借闪回显现出,一名黑奴怀着微弱的希望偷偷进入商店去接近所罗门/普拉特,前者的欲言又止和后者的沉默在对视中形成了令人绝望的冷漠与默契。而曾以沉默来安守“自由人”身份的所罗门却很快发现他的稳定生活仿如镜花水月,仅仅一次并不高明的欺骗,就令他失去了既有的一切,沦为奴隶普拉特。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渴望重获自由的他重现了商店中那个奴隶的位置,接近一切可能给他希望的人却每每只能沉默以对。对身份的脆弱性和位置的轻易转换的凸显,在影片中似乎不仅是对黑奴历史问题的声讨,更重要的是,它也将质询目光投向了今天的每一个人:你的生活真的如你所认为的那般稳定吗?你真的“自由”吗?你与你视而不见的那个位置或那些人真的有不可逾越的距离吗? 2013年的美国并不平静,4月15日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惊魂甫定,6月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棱镜门”事件。它们性质并不相同,但是都在上述问题上与《为奴十二载》遥遥相应。毫无预警的暴力、恐怖行为,以及被反乌托邦小说不幸言中的无所不在的监视,无疑加剧了美国中产阶级在金融危机当中已然逐日积累的危机感,令占据着价值最高点的“自由”变得虚幻而脆弱。从这个角度来说,《为奴十二载》讲述的黑奴故事却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代人的境遇对接:从自由人到奴隶,从勤恳的中产阶级到流浪汉甚或罪犯,都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艰难,而当你发现原有默契的不合理与脆弱时,也许你的位置已然变了,且不再有恢复的保障。 重视黑暗历史 需要说明的是,影片所携带的和叠加的意义层级,使它超出了任何一种单一解读的可能。尽管麦奎因拒绝黑奴电影的指认,但他仍然承认他从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获得了启发,对黑奴的题材开始有了信心。事实上,近几年表现美国社会黑人问题的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2011年同样改编自小说的电影《相助》也曾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相助》以20世纪60年代南方“黑佣”问题为主线,充满温情与希望地讲述了一个白人女孩对黑佣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感到愤慨,决定著书以向社会揭露真相。同样,2012年由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影片《被解救的姜戈》也构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从这3部风格截然不同的影片中,可以看到黑人题材的日渐升温。有趣的是,尽管它们的关注重心彼此相差甚远,但却在一点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相似性,即它们都将时间与美国历史上与种族有关的两次重大事件相连接:《相助》发生在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前夕;《被解救的姜戈》与《为奴十二载》的故事则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前夕。而更有意味的是,3部影片一方面无疑指向了这两次历史事件,并将其视作最重要的潜文本,但另一方面却又在文本层面上不约而同地对之保持缄默。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