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MH370失联:真相在哪里

http://www.CRNTT.com   2014-03-28 11:38:28  


 
   谁专业,谁业余

   一些分析家认为,此次事件中,马政府、马航等表现得颇不专业,不仅影响、误导了各国搜救力量,给失联客机乘员家属带来精神上的更多创伤,也成为形形色色“阴谋论”的温床。客机上卫星数据传输功能因“省钱”而未全部开启,以及“疑似飞行方向”之一的印度安达曼方向,部分雷达竟因“省电”关机,也都给人以“不专业”的感觉。

   但也有人指出,此次失联航班的飞行轨迹,业已大大超出马来西亚力所能及的范围,而航空客运历来较为安全,马来西亚当局和马航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也并不足奇,过多作“阴谋论”揣摩,恐怕对找出真相并无裨益。

   一种观点认为,搜救过程中,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表现得更高效、更专业,而其它一些国家则显得“有力使不上”,发挥不了预期的作用。这种说法在客观上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应苛责:由于马方的失误,最初的定位点如今看来并非客机最后失踪的地点,大多数国家的搜救力量一开始就被误导投错了方向;由于搜救范围实在太大,大多数参与国的船只、飞机要么不具备相应能力,要么来不及如此大范围反覆“转场”,而在几个重点搜索地区都部署了海外基地和舰艇、飞机的美国,就显得轻车熟路,何况美、澳等国在装备上有优势。

   此外,不少论客评判中西媒体的表现,认为中国媒体和媒体人“过于业余且狗血”,这种批评同样有一定道理。失联之初,不少媒体人,尤其一些急于抢新闻的媒体官微,在自身采编力量未到位的情况下盲目相信微博消息,屡屡发布“生命力”以小时甚至分钟计的“段子式新闻”,不仅客观上混淆了视听,而且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在采访乘客家属过程中,不少媒体人“代入感”过强,一方面屡屡出现因急于抢镜头而遭家属反感的情况,另一方面,某些不专业、不恰当地“代入”,误导了部分家属,给他们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诱使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以及某些不恰当、不合时宜的煽情桥段,都是这种不专业的表现。

   但在这方面,被推崇的西方媒体也并不完美;各种不靠谱的断语、推理和被误导的报道,在这些媒体上同样层出不穷。它们“调头快”的关键,是第一时间掌握了诸如国际刑警组织、罗·罗公司、海事卫星组织等的权威信息,也有马国内部人士向其爆料,从而每每能够倒逼马方吐露实情(如指出飞机上两个自动联系系统是先后失效的,从而说明飞机并非瞬间失控)。真正专业的,是宁可晚些也要发布负责任数据、信息的罗·罗公司、海事卫星组织等。

   离真相还有多远

   到本刊截稿时,参与搜救MH370客机的国家已达27个,搜救范围更扩大到欧、亚、非、大洋四洲的陆地和海域,但人们在经历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失望的反覆后沮丧地发现,真相仿佛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

  法新社表示,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的“两块疑似残骸”发现不要抱太大希望,理由是“人们对一星期前中国卫星的发现记忆犹新,当初大家以为这次总算找到了,结果却是空欢喜”,建议“此时此刻,不妨更多一些耐心,等待确实的消息”。这种说法看似冷酷,实则很有道理。

   从此次搜救的过程应能看出,在权威数据、信息出台前,过多“业余福尔摩斯”式的推理,很少能切中肯綮,相反,可能给关注者构成更多误导,并令乘员家属情绪更加激动、失控。而这些数据、信息的获得,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客机失事的高发阶段,是起飞和降落,航线巡航过程中事故发生率很小,但一旦发生,调查和搜索就格外艰难。法航447航班(空客A330机型)在2009年发生的“6·1”空难,正式调查结果直到2011年7月29日才出台;华航611航班(波音747机型)2002年的“5·25”空难,初步认定结果是2006年,至今仍留有许多疑点。相对于上述事故,此次MH370的失联,显得更复杂、头绪更多、信息更分散蔓延。

   1999年埃及航空从纽约飞开罗的990航班在大西洋坠毁,美方解密黑匣子后怀疑是飞行员自杀,埃方却不承认。MH370的完整真相,恐怕离我们也还很远。

  作者系加拿大《环球华报》社论主笔 来源:南风窗日期:2014-03-28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