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古人教子读书两大秘诀

http://www.CRNTT.com   2014-06-01 09:30:41  


 
  “习与性成”,语出《尚书·太甲》篇。因曾被程子《四箴》引用,更加广为人知。“习与性成”的意思,即习惯成自然。两汉时期的贾谊《新书》、《汉书·贾谊传》及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都曾引用孔子之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习惯成自然”,虽被人们当作俗语,实则出自圣人之口,是孔门遗训。传统儒家的教育观,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让良好的习惯伴随孩子的成长,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一些朋友痛心于儿童从小就被学业压迫,呼吁减负,强调儿童应以游玩为主。窃以为,儿童固然可以以游玩为主,但父母师长尤不可以错失少儿人格养成的黄金时段。

  中国古话“三岁知老”,自有它深刻的道理。西方行为心理学派颇重视儿童期生活对人格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对儿童期人格养成则重视得无以复加。讨论教子法的,没有比《颜氏家训》说得更诚恳实在的。《颜氏家训·教子》篇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颜之推的意思是孩子得从幼小教起,让他从小知是非对错。如果什么都顺着小孩,做错了事也不及时纠正,放纵惯了,长大了再要他改,便是往死里打也没用。这就好比一棵树,如果小树苗时稍微长歪了,尚可以扶正;长大之后如果是歪的,你想让它变直,简直比登天还要难。积习难改,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便难纠正。因此,中国传统教子法,最重视从小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传统中国理解的好习惯,曰“正”、曰“敬”。传统诗教,一言蔽之曰“思无邪”;传统礼教,一言蔽之曰“毋不敬”。这两方面,对儿童人格教育尤其重要。中国古代,尤其重视太子的教育问题,自殷周时期即形成一整套保傅制度。贾谊《新书·保傅》篇说:“故太子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是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保傅制度的核心思想,是让小孩子从小受“正能量”影响。从小所见、所闻、所习、所为,无一不正;长大了,自然是个正人。

  《论语·颜渊》篇记载孔子教诲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要求,皆是须“正”。北宋大儒伊川先生程颐发挥此一思想,写成《(视听言动)四箴》,反覆叮咛,亦无非一个“正”字。如何“正”呢?儒家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近思录》卷十一记伊川先生之言曰:“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学’之法,以豫为先。人之幼也,知(智)思未有所主,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虽未晓知,且当熏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虽以他言惑之,不能入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意偏好生于内,众口辩言铄于外,欲其纯完,不可得也。”“豫”,即预防。好比先打免疫针,以免感染病毒之后患。从小根正苗红,长大了,就不怕邪魔外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