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陈衍德:当今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4-06-12 10:33:08  


 
  中国的耕地只占世界总量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人地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地方政府却以卖地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缺地危机因而加深。上届中央政府制订了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法律也规定占用耕地须予补偿。然而各地却开垦毫无耕种价值的“生地”来补偿“熟田”。有的省还规定无钱有地的穷县市,可将多出的“耕地指标”卖给有钱无地的富裕县市。

  另一种土壤资源毁坏与矿产资源滥采密切相关。有报告称,目前中国因矿产资源开发等活动,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的破坏废弃土地约达2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10%以上,且破坏逐步加重,直至掠夺性开发,然而复垦率仅为15%。地陷报道多有所闻。

  《国情报告》对上世纪80年代的相关描述,以及对此后污染破坏趋势的预测,说明当时的环境污染已日益严重,而其预测后来也大部分成为事实。《国情报告》对中国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是:“自然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雨热条件好,但水土匹配和质量欠佳”;“人口负荷过重,农业自然资源接近承载极限”。其结论是:人口增多,耕地减少,供水不足,是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基本格局;“我们正以中国历史上最严峻的生态环境,负担着中国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活动能力,上述压力超越了大自然许多系统的临界平衡极限,已直接威胁着当代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并将不断演化为下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的危机之一”。这是疾呼,也是警告。

  当然,报告且未预测到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其预想中的危机并未完全变为现实。但报告的基调是正确的,绝大部分论述是站得住脚的。指出危机的可能性,正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与陶醉在“中国崛起”幻影中的人有天壤之别。尽管中国领导人大都是理性的务实派,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在“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卷入全球化后就由不得自己了。

  以资本全球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低端加工的“世界工厂”;而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则成为思想动力,这就为资源与环境的恶化埋下了伏笔。当今的资源环境挑战,其实质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已超越本国资源环境所允许的条件,使速度与支撑速度的物质条件失去了平衡。请不要以为《国情报告》的警告是危言耸听,不要忘记我们曾说过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好好反思,面对挑战。

  作者是中国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来源:联合早报2014年06月09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